我是孙乙丹,大家可以叫我小乙,是阿芙精油的CMO,很开心又能在群响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我最近在死磕阿芙的用户梳理,越嗑越反思自己其实一直以来都不足够的认识到,消费者的洞察和心智对于整个价值链条高效运转的意义。
最近也有一些朋友想委托我们做全域营销的代推广,那针对不同人群的打法你说大道至简没错,但细微之处差别太多太多,往往不知道怎么死的,就死在这些要点上。
那当然这个话题很容易显得形而上,空洞无聊,我曾经也不太喜欢听……因为如果咱聊品牌不如聊找代言人,拍品牌故事,做IP跨界合作更有趣;如果聊营销推广,不如聊社媒玩法和直播衍变更落地;如果聊用户不如聊私域运营,数据中台更热点。
但如果想成为品牌操盘手,除了以上这些非常重要的技能点之外,以用户细分和洞察为牵引,去理解通盘生意,也是必备的,这能支撑我们走更远。
于是我就一狠心,一跺脚,鼓起勇气来跟大家唠一唠。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谢谢大家!
今天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
1、品牌生意的核心要素解析
2、案例解析:用户细分和洞察对全盘生意的影响
3、品牌管理的一些感想和总结
一、品牌生意核心要素解析
品牌生意:一群人(卖家)和另一群人(消费者)达成交易,留下记忆的过程。
渠道销售:利益链条的分配与管理
营销推广:内容制造和触及的高效
产品交易:人性欲望和需求的满足
如果我们撕掉品牌,流量,运营,IP,消费升级等一堆不断赋加的名词和定义,追本溯源的话,品牌作为一门生意就是一门你将你做的东西,以你希望的价格,卖给一个另一个人的古老而直接的生意。
比如小明挑着担子在太阳村走街串巷,遇到了小红,小红以2文钱价格买了一根头绳。
这里面的关键角色有两位——销售者(小明)和消费者(小红),是人对人的。
从销售者(小明)这里会发出两条线——交易和沟通。交易对应的是产品(一根头绳),它如果满足了消费者(小红)的需求,即我提供的东西正好是你需要的,一拍即合的这个瞬间,就产生了销售和利润。
所以作为销售者要不断猜测,消费者有哪些需求,所以才要需要不断的去了解消费者,去分析TA的使用习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通过整合的信息,你的共情,甚至是你代入的想象等等方式,去洞察到 TA 的需求和欲望投射在产品上会是什么样子的;
CEO 老杨跟我举过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有一个卖自助洗车机的品牌,产品是高压水枪,在农村卖的特别好,猜测是不是村里的人有钱了都有自己的车,有洗车的需求,后来调研后,发现真正的应用的洗土豆,高压水枪用来洗农作物特别好用。这时候需要去改变产品形态吗?
也没必要,只要在产品用途关键词里加一个洗土豆就行。这就是真实的使用场景,消费者发出的需求的线和品牌发出的触角的线没有匹配上。围绕洗车机去塑造品牌,意义不大,应该塑造的是强力洗。
第二条发出的线是偏务虚的沟通,因为在接触过程中(小明吆喝了几嗓子,小明高矮胖瘦帅不帅,姓什么等等)也许有些什么会被消费者(小红)注意到,甚至记住,让其通过这些记忆(胖子头绳,明计头绳)可以自发的想起或者识别销售者(小明)。这些记忆逐渐沉淀成为品牌。
这里的“品牌”两个词,指的是品牌管理——即管理消费者脑海中对你的记忆。
那么记忆为什么需要管理呢?
其一是所有接触消费者的过程中,有非常多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无意识的动作,如果没有统一的梳理和把控,今天看到一身红衣的小明,热烈明亮,明天看到西装革履的小明,严谨规矩,乱套了。
而形成记忆代价很高,不能浪费每一个触点,必须重复,再重复。
其二是你想灌输给消费者的和消费者实际记住你的,往往会有出入,周杰伦想要粉丝记住他爱喝奶茶吗,女明星想要观众记住她发胖吗,不会的。
这种偏差的修正,即有意识的再做增加或者减少,都需要日复一日的,专门的努力,这事可真是时间的朋友,也是时间带来的财富。
记忆有两类:
第一类,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会想起你?
需要挖掘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 MAGIC HOUR ,往往是对美好的初体验,往往伴有心理上的愉悦。我们抽取,提炼并不断放大那个场景,和品牌/产品不断做关联
举例:炎热烦闷的时候,喝下可乐第一口的愉悦;
举例,用了一款强效清解油腻的洗洁精,把碗洗的很干净之后,会不自觉的擦拭碗的表现,发出“吱吱”的声音。
第二类,想起品牌/产品的时候,会想起什么?
所谓消费者关于你的五感六觉,比如想起阿芙,会想起一句“阿芙就是精油“口号,会想起紫色薰衣草地的小女孩,当然我希望这种记忆越丰富越好,因为单一的印象,不足以让人记住并且很薄弱。
希望还有情绪的记忆,可以做一些试验去校验时候,比如想象阿芙是个人,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和消费者个人是什么关系?
这些消费者脑海里真实存在的记忆,和我们想要留下的记忆之间的差距,就是品牌努力的方向。当然,改变记忆的成本非常高,你可以选择一鸣惊人劈开脑海,也可以选择一复一日,水滴石穿,但千万别每次见到你都是与众不同的你。
我面试策划向品牌向同学的时候爱问一个问题,你们的年度主题和月度主题都是什么啊,怎么来的?能回答全年围绕某个心智,甚至某个词去构建是中层的基准线。
生意想做大,销售者与消费者早晚会无法随时面对面(小明自己只能在太阳村,如果想要卖去隔壁月亮村,需要靠他表哥),触达通道就变得非常重要。
触达通道一类偏渠道销售,从十几年前的化妆品店,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和 7-11 等小型商超,再到各大电商平台,再到一两年前爆火的社群平台,或社群内分销。渠道的名称改变了,但核心没变,都是在购买场景内做交易撮合。
相对应的分销管理或者 KA 大客户管理的对象改变了,但工作本质没变,都是要摸清楚双方手里的牌,逐条进行价值识别,方便做下一步的利益的分配与管理。
另一类触达通道是偏营销推广的,最新兴起的社媒 KOL 和直播主播,与传统沟通的电视,杂志报纸版,到分众的楼宇地铁相同的是,都是要制作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购买意向为目的的内容,同时高效分发出去。
而不同的是,当销售和沟通可同时发生,这时候是否打品牌记忆就不是一个必选项了。
回想在电视或者分众投放,广告片必须要有品牌记忆,不然消费者怎么再次识别出你进行购买(当然很多单品性品牌也应运而生,比如六个核桃,脑白金,红牛,白酒等)?
我们不分辨好坏,只是单独把社媒 KOL 和直播主播等推广拿出来,表示有另一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模型里,最上面是沟通线,中间只有渠道销售线,两者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几个月前有篇文章“只有无能的市场部,才会热衷于直播带货”是典型的传统模型里的认知,里面只关注直播作为渠道销售的一面,没有承认它作为沟通媒介的一面,比很多传播媒介的假数据,无效自 high ,有效触达性高很多,也没有承认它可以承载好内容和好价值观的输出这一面。
即使是作为渠道销售的一面,也不不理解直播间内低价这一行为,这背后是销售者和主播两者之间价值识别,认定,从而利益分配的一个结果,不同的博弈双方结果并不相同。
这篇文章映射出传统的市场和销售条线的相互不理解和吐槽。只是社媒和直播兴起后,真的产生了一种新生物,“脚踩两只船“ ,可以承担渠道销售职能,也可以承担部分(注意只是部分)沟通职能。
总而言之,品牌生意的本质是外圈线,属于道,这是一切的原点。而生意的加速器和强心针是内圈这条线,渠道销售和营销推广,属于术。
术的强大短期内确实是能创造价值,也长出了很多优秀的操盘手,只是,道对术的辐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二、案例解析
Case1
我们针对购买了爆款单品马迷纯露的用户,提供微信社群训练营,28 天打卡焕活肌肤。
结果是每 1 万位购买马迷纯露单品的用户里,有 2000 人愿意入群参加,经过群内阳光雨露的灌溉,有 200 人可以使用精油和纯露的复合搭配(效果肉眼可见的棒),随之客单价从最初单品 90 元飙升至 800 元上下,这些同学贡献了群内 90% 的销售额。
也就是说,即使在一模一样的沟通情况下,有 10% 的用户是愿意深度使用精油,变为我们忠实用户的,而有 90% 的用户并不真的感兴趣。
从运营角度看,粉丝单月 up 值 3-3.5 元,甚至和很多品牌线下 BA 的数值差不多,LTV 也棒;
从用户角度看,社群内打卡的活动方式本身是不是就“选择”了有充足闲暇时光的,或者愿意跟随“教练”式使用的用户,那么换一种活动方式,有没有可能转化掉部分群里另外 90% 的用户?
而我们的用户,最适合哪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呢?
运营角度和用户角度这两种思考方式,在于运营角度聊用户最好是抽象,把用户行为做分门别类的,不同环节的抽象,才好看清楚各个节点的效率;用户角度聊用户,是认识到她们之间只是在这个订单上暂时有了“共性”,订单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是什么样子的,需要深入和具体的想象和共情。
再提升下视角,从整个生意链条来看,如果我们可以抽取出来这 200 人的特征,让爆品针对有这些特征的用户投放并不断矫正,使最初的 1 万人全部都具备这 200 人的部分特征,而不是各形各样的人,那么整个链条的效率会提升多少倍?这种链条上的用户和产品和品牌之间的相互认可和连接感,会不会要强很多?
这里涉及到的是核心生意人群的选择——你想做谁的生意?你能做 TA 的生意吗?
思考角度 1 : 贡献足够的生意
简单的按照购买频次和客单价的作为横纵坐标,就可以划分出四象限:
第一象限是最理想的用户,第三象限很容易抛弃,关键是第二象限用户需要深入了解下为什么不愿意再购买你,以及第四象限用户有时候“发声”挺多,沟通密切,但不要被这些同学迷惑了去。同时思考下,也许哪部分用户现在我们没有接触但我们想要拿下的,是否可以补充未来的核心用户群。
思考角度 2 :以需求为基础,并具备竞争力
产品/品牌特点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这是驱动型因素,所以必须保证销售者有的和消费者需要的是一致的。同时,满足需求需要的的科技或者专利等能力,是可以被用户认可的。
思考角度 3 : 可行性
对于消费者的触及(渠道或者推广)是跑得通的。
Case 2
阿芙跨界小王子 IP ,合作了一支变色润唇膏和一支手霜。结果是,先进入到小王子手霜购买页的用户里,有 17% 愿意连带去买小王子润唇膏,而买了小王子唇膏的用户里,只有 3% 愿意连带去买一支小王子手霜,都不在品类之间正常连带率区间内。
这两款产品的消费者基本标签,还不用更近一步洞察,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同一个系列,设定了针对同一群人,同一个产品开发团队做,但展现了两个层次的审美力和产品力,从而最后吸引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群来买。
充分说明如果你只用 XX 岁, XX 城市,XX 收入,婚恋情况,喜欢精油的滋润,喜欢浪漫,来代表用户洞察,是完全不够的。
以上的年龄,收入等差别,决定了用户在不同类型的需求,消费习惯,使用习惯和决策上都可能有全方位、立体式区别,她们更可能在审美,爱好,价值观,态度上细分差别更大……这对购买的影响,就有可能会大到同一个系列,南辕北辙的两款产品表现,还不是吓唬人。
这里涉及到一个我自己特别痛的反思,就是我对于真正的人群洞察思考太少了。
一个出身四线城市考入北京上大学,又返回家乡省会城市工作的女孩子,她 25 岁的生活,她吃的饭馆,看的小说综艺和剧,约会的方式,每天烦恼的问题…和一个从小生长在省会城市,但不喜欢读书,早早出来盘了个档口做小老板娘,24 岁和发小结婚,25 岁做了新手辣妈的女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导致她们对于一款产品的价值感知,使用习惯,她们心理预期得到的体验,她们购买过程中的考虑因素,她们喜欢搜集信息和捕捉信息的源头,有共性有差别,而如果我对这些没有洞察和理解,是无法击中用户的。
1、用户基本心理:包括需求/欲望,对价格和价值的感知,使用习惯和情况,态度和价值观等;
2、 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体验:他们的期望的体验是什么样子,他们理想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3、用户购买产品时的体验和路径:购买行为的障碍与驱动因素,障碍要素等。
4、吸收信息过程中的习惯和偏好:喜欢何时、何地、从谁那里接收信息。
足够的沉浸共情——想象你是 TA
重在完全模拟和沉浸进去,有个宝洁前师姐,能跑去用户家,贴身跟着那个姑娘 48 小时,同吃同睡同玩。
有个出行软件的产品老大让产品经理自己开专车7天,做乘客 7 天,模拟用户路线和时间点,去洞察需求。
上周听了个反面例子,一个食品品牌出了几个口味都反馈不好,但前期也都做了口味调研反馈没问题,细问怎么做的,原来是调研同学在公司煮了分给大家,每人用筷子挑着吃几口,或者拿着小杯子划拉几口,没有还原真实的煮一碗还是泡一杯的场景,口味很可能失真。
而正是因为我们拿不准脱离真实场景之后,到底哪些地方会失真,哪些地方不变,所以最保险的办法是笨办法,沉浸进去,体验,想象,共情。
当然产品的来源有很多,从前端实验室和工厂的技术创新,从渠道的灵感和反馈,但统合起来的核心轴是需求的满足。
Case3
内容测试的部分在这边就不放了,快手,抖音,微信等这种DAU过亿的平台,都不能视为一个新渠道,相当于多种渠道。因为人群已经足够大,绝对可以产生细分了。所以红利期“黑”跑之后,有没有办法区分和分割不同人群,针对性的内容制作和分发,就是关键。
很多同学问我快手直播的时候,一定会问,需要给快手主播单独定制产品吗?
这个问题在京东,唯品会,云集崛起的时候估计都会在品牌公司内部被讨论过。其实就判断一点就好,喜欢我产品的用户出现在快手吗,重合度够吗?
如果答案是 YES 的话,哪些主播,哪类内容可以找到并触及他们就好,更多触点去传播同一款产品,积累的势能肯定是品牌最想看到的。
如果答案是 NO 的话,先反思下核心人群的设定问题,一般 DAU 已经如此庞大的渠道是大概率可以触及核心人群才对。
所以我们快手直播平台 50% 以上的产品贡献,来自于所谓的全网爆款。
营销的目的无非是——吸引注意力,做出决策,留下记忆,触发情绪(很好的帮助前三种)。
那么每一类目的里,涉及到的动机,场景,可信度等需求也不一样。再叠加审美,语言等表达方式差异,基本上是三层的叠加。
(PS. 其实这里非常重要)这些差异源于用户每天吸收的信息(小说,电视剧,电影等),源于日常生活沟通中输入的信息,看到的情景。
有雄心壮志,想深耕其中的同学可以逐渐搭建这整套体系——需要将这些要素汇总成为动机,注意力要素,可信度等多种类型,不断积累,不断的矫正,从而能理性的,体系化的识别各种人群的决策,注意力,情绪要素。
还有一种最简单接的办法,就是“我手写我心”,本能的输出,那么就去请和你用户相似的内容同学,让她们写给自己看,拍给自己看,本能的对自己输出,这个门槛就低了非常多。
或者找几位语感,审美,认知和共情贴近核心消费者的判断人,让她们去参与判断和矫正。
总结,提升生意整体 ROI 的最大抓手——是围绕用户,让一切沟通和交易要素达成一致。听起来虚,但三个案例都是日常工作中碰到的,不匹配造成的错位或者浪费处处都在,血淋淋的真实。
三、总结
当“品牌”代指这门生意和代指“品牌管理”这项职能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
直观来看,有些品牌的生意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品牌管理做的很棒,提起它消费者有清晰的视觉符号,形状,声音乃至情感的记忆(过去十几年黯然退出中国的海外品牌,大多如此);有些品牌甚至没有品牌管理这项职能,但不妨碍人家一段时间内也能闷声发大财。
更本质的冲突在于两者思考出发点不同,“品牌管理”的存在并不总是助益生意的:
一、是好的品牌资产形成都需要收敛,越收敛,越聚焦,指向性越强,就越容易出彩;
所以品牌管理视角经常要对送上门的生意 SAY NO ,比如这两年成分党的心智很强,阿芙出一款成分身体乳,短期内肯定更容易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和品牌主张有冲突,品牌管理视角肯定要拼死阻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比如阿芙有一款爽肤水,形状很有特点,转化率和复购率都远高于平均,但她所在的系列需要整体升级,这时候敢升级掉这款产品吗?
生意的角度来看,品牌管理怎么能阻碍 GMV 呢,想办法把故事说圆,甚至去调整故事,要“雨露均沾”,活下去才是最要的,增长是第一位的硬道理。
二、是好的品牌资产需要时间这位朋友,也就是说今年的投入,对今年损益表的影响大概率是模糊归因的(这个说法很客气了),且一定会有大量的投射到若干年后的溢出,维持一定的长期视角。
但生意的角度首先要确保,公司今年活得好,所以他会思考如果单一的品牌管理职能,无法真的为这种不确定性负责,那么该如何调配渠道,产品等要素形成一套合适的商业打法,来消弭不确定性。思考的长短期和广度程度大大不同。
三、是品牌生意最重要的还不是第一部分提到的道,术,而是势——即选择并占据空白生态位,这是生意的战略思考,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好的生态位里,容易产生好生意。
雕爷思考品牌的角度就是从生态位出发开始的,我不擅长,只是直白的描述,两者在思考层级上存在巨大差异。
基于此,“品牌管理”只是生意的一部分,何时开始,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匹配生意的一种选择。把控上生意的方向盘,何时挂起品牌管理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