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能力指的是什么(分析表现和因素)

作为一个总是落后于时代的人,我最近才听到“积极废人”这个网络词条。大意是说那些心态积极、对努力抱有幻想,但行动力上宛如“废人”的人。

上高中的时候,老家有个小时候的朋友。ta迷上了听李阳的演讲,跑来魔都买了30本他当时发售的一本书。我和ta关系不错,一直有联系。整个高三阶段,ta一直都鸡血满满——有写得密密麻麻的复习计划本,还有写在便利贴上的自我激励的话——只是,复习好像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效。练习册买得多,写得少。

回想起来,那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积极废人”的典型样本了。后来这样的现象我还见到过不少。这些自嘲为“积极废人”的人们,会间歇性感到自己有很多目标,突然打满鸡血觉得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然后做一堆时间的规划。但实际上大半年过去,发现ta并没有放手去做,ta的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该宅宅,该虚度虚度。

这个现象还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偏见视角。大部分人都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总觉得,理论上自己可以是一个远比现在更优秀的人——应该已经读过更多的书、更有效地利用过很多时间。因此一个常见的自我批评是“我不够努力”。

我无意批评这种想法,因为我自己也有啊(哈哈)。但无论想说的是,人们真的普遍低估了“努力”这件事的难度。

我们今天要来聊一聊和“努力有关的事”。

01

“努力”是行动力,它有这样5个表现

我曾经以为,努力是一个和能力区分开来的维度。随着年龄长大,我发现努力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这两种理解的不同可能在于:我曾经以为努力只是一个意愿问题——只要我想,我就能更努力。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如果现在让我来重新定义“努力”,我会认为,努力是一种行动力,它的本质,是由多种心理能力复合发挥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既然它是一种结果,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能够达到的努力程度,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是有它的局限的——绝不是一个想一想就能提升的东西。

*行动力的关键是给自己形成“正向激励”的良好循环

有行动力的表现可以被描述为以下5点:

1.个体有能力成功发起一个行动。

“积极废人”们,从第一个表现就输了。从计划到行动,是极为遥远的一步,也是首先把人区分出了优秀程度的重要分界线。

2.这种行动是目标导向的。

另一种情况是“感动自己的努力”。在这件事上,我见到过最严重的案例是过去的一个来访,ta曾经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每天废寝忘食地抄写习题册的答案、以及大量听课。但是不能接受自己做任何一道题目(因为无法接受下笔有错)。在这种情况下,显而易见ta的学习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行动力和感动自己的努力之间的区别,就是你的行动是否真的能够让你接近你的目标。

3.个体的行动能够坚定推进到原定行动的结束时点。

半途而废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行动力不足。所以有的人的GRE词汇永远停留在单词abandon。

4.整个行动完成后能够较大程度实现最初设立的行动目标。

草草收尾,也不是有行动力的表现(并不是努力哦),只有在行动的早期和晚期,都以同样坚定的意志,贯彻着(至少是差距不大)的标准,才是有行动力的表现。

5.在行动的过程中,个体有能力引导行动的方向,即时评估、修正。

行动力还涉及到效率的问题。我们认为个体为了达到目标,付出的行动越少,说明行动力越高。这就需要它们在过程中及时评估阶段性结果,并及时作出修正。

行动能力指的是什么(分析表现和因素)

02

影响行动力的3个因素

其中关键是形成自我长期的条件训练

然而,一个人能否长期拥有行动力,ta的行动力能否始终保持提升,受到以下4个因素的极大影响。

因素1:动机水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Anders Ericsson称,动机是成就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强烈的动机。

我们通过深度激发自己的动机,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行动力。动机的提升,是形成自我激励正向循环的一个启动机。

动机一共可以分为4种,它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驱动我们做出改变。

内在-正向的动机:发自内心的、鼓励我们做出积极行为的动机,比如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它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成就感、价值感,使我们完成和巩固整个行为改变的过程。

外在-正向的动机:被外在的好处驱动,比如被他人欣赏和承认,有经济上的奖励;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产生部分成就感,但影响力往往是短暂的,影响范围是狭窄的。行为能否持续、以及是否能一直带来积极的情绪,依赖于他人或外界给予的奖赏、好处。

内在-反向的动机:被内心负面的感觉所驱动,比如感到威胁、害怕失败、空虚感和不安全感;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但可能进入复发阶段。

外在-反向的动机:被外界可能的不良影响所驱动,比如可能不被他人给予足够的尊重,有经济或人际上的压力,来自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的压力,不稳定的生活等等。它可能会使人成功,但非常有可能进入复发阶段——被逼着做出的改变都很容易复发(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6)。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长期拥有行动力,你需要找到内在-正向的动机——而这种动机的产生,也不是仅仅靠意愿就可以的。我们在因素4里会说到。

因素2: 自我代理水平

自我代理的感觉,指的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自身就是行使各项功能的主体。与内在-正向动机相关,一个人的自我代理感越强,ta越容易有挑战感、价值感、成就感等——因为ta觉得自己是高度自主、自我支配的(David & Vogeley, 2008)。

人们更容易在那些自主选择的任务上产生成就感,如果是被迫接受的任务即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们也不容易感到价值感——因为这个选项本身可能不是自身价值体系里很看重的(Seifert, 2004)

因素3: 目标导向行为的一系列相关技术

行动力还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比如多线程管理、目标拆解与阶段性评估,考虑到篇幅问题不予展开具体的方法。

但如果行动的过程中,由于不擅长这些目标导向的行动技术,很容易会因为一下子投入之后看不到任何目标性结果的产出,耗竭动机,半途而废。因此人们如果想长期提升自己的行动力,或者说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应当有意识培养自己向着目标推进行动的能力的。

复习怎么组织开展?手上工作的优先级如何排序?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实践,技术水平的提升(比如过程梳理地更顺更合理)也会提高行动力。

因素4: 形成对自身“正面激励”的条件训练

在我看来,前面3个因素,都不是能够各自单一地、对提升行动力发挥影响力的。最终,一个人能否在长时间里拥有行动力,拥有不断提升的行动力,跟ta的生活工作中,有没有形成一个关于行动力的正向循环有着最重要的关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