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
# 文章 #
戏言戏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谈治国,但这个话题,不能谈太深,选一个观点平和的文章,对照一下当今的形势,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也就知足了!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平同志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今天这篇就当预热。
有一种说法: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其他的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研究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历史的必然,个人只是被历史推动。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平庸,而且特别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人说小平只是顺应了历史大势,改革是不得不然,他不搞别人也会搞。他当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即使必然是否会是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这样规模,那可就难说得很了。你看东边邻居,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性,几十年了,改了个啥?今天的人根本不了解文革刚结束时整个社会思想僵化到什么程度。当时如果没有小平出来,最多就是回到50、60年代文革前的路线,当然会比文革10年务实,小修小补,但今天这种全面开放、市场经济那是想都不用想。再合理的历史趋势,假如没有人以坚定意志强力推动,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看中国近代以来一些关键节点,都是阴差阳错,与机遇失之交臂。小平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如果当时磨磨叽叽,拖到今天虎视眈眈的川普时代,再想开放也不成了。
如今,左边的朋友批他不够左,右边的朋友批他不够右。其实这都是没有抓住要点。小平的意义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中国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做。所以他说不争论,他的策略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给未来。
小平同志出来以后,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别小看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标题,其实包含了这之后中国惊天巨变的基本原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句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无穷的后续可能性。就这三句话,除了小平,别人想也想不到,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出来也没卵用。
现在历史界有些人认为华国锋也会搞改革开放,还有人认为林彪也会搞改革开放,甚至有人认为“四人帮”也会搞改革开放。不说那些最荒谬的,我就说这里面最有可能性的华国锋,他确实支持引进西方技术和资金,但是“解放思想”这四个字,与他有半点缘分吗?没有解放思想,能有改革开放吗?小平提倡解放思想,不是随便说说的空话。他是把一大批干部派到外面去学习考察,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新观念。
今天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也是小平拍板推动的。
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穿越回到1977,大家想一想自己和周围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明白小平推动的思想解放实在了不起。仅此一点他就秒杀同侪。那个年代思想僵化到什么地步,今天的人是难以想象的。我举个例子。文革后,西方古典和近代文学开始解禁,但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十分小心,屡次批判论争。据说争到了小平那里,小平就搞了个中央内部的小会,让王蒙给他们讲现代派,王是文革后最早搞现代派的。讲完以后,小平说:我看没什么嘛。于是绿灯。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艺术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1977年8月3日,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勇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小平听后当场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停止上山下乡,让知青回城,当时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人,无法安置怎么办,搞出大乱子怎么办,谁敢拍这个板?邓小平。
包产到户,阻力重重,大多数干部都不同意。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彻底否定文革,建立特区、九二南巡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就不用说了。
一个能真正推动历史的人,我认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国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备的,只有小平一人。
但小平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具有宏大构思,思想深刻,满怀理想远景的人,今天批评他的人,常拿“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说事。我认为他们完全说反了。不搞宏大构思,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小平最了不起的地方。历史上,各种海市蜃楼、空头支票把人类害惨了。小平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想法,反正你们下面要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就先干起来吧,别太出格就行,边干边学边总结边调整。
这里面有中国传统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管,故天下莫不管。小平也说:“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他还对金庸说:“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小平是受黄老之道影响的。他说的“不折腾”,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无为不是不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无不为,给百姓空间,给社会选择,这就是思想解放的精髓。
小平的眼界、意志、与威望,确实也是他一生的经历形成的。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一次次地大起大落,他的履历包含了党政军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一切关键岗位。16岁赴法,他是84个四川勤工俭学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从1920到1926,他在法国度过了一个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75年访法,是中共领导人中访问西方的第一人。在法国他参观了工厂和农村,目睹了他离开法国之后的巨大变化。1975年,小平赴联大演讲,有点空闲时间,别人问他想看什么,他说:华尔街。
小平是睁眼看世界的人。他在世时,就老有人嚷嚷要跟美国全面对抗。小平说:我是会打桥牌的,不要以为你有四个K就了不起了,别忘了人家还有四个A呢。但小平并非对外软弱之人,看他把撒切尔夫人搞出一个跟头就明白。小平是务实外交,他也是以务实赢得世界的尊敬。毛对他有个评价:绵里针。这是非常恰切的。1975年末,“四人帮”搞他,毛要他对文革表一个明确的态度。此时小平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但他就是不肯松这个口。这件事我是非常佩服的。小平不是个不会弯腰的人,但他有他的底线。
今天和小平在世的时候都有不少人骂他,这其实正是小平了不起的地方。你只要在他之前的时代骂骂领导人试试就明白了。那么,是他没有能力让骂他的人闭嘴吗?不是的,他是个超级政治强人,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在他威望达到顶峰的时候搞个人崇拜,假如他那么搞的话,在中国很容易成神,今天骂他的人只会顶礼膜拜了。
延伸阅读:
邓小平:1997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
本文原载于《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编著,台海出版社出版)
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
爱德华·希思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前首相。他于196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0年出任首相,至1974年。任内大力推行以欧洲为重点的外交政策,使英国正式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75年2月保守党领袖选举中,被撒切尔夫人击败。后曾任布朗——希普利控股公司及其附属银行的董事。他曾先后于1974年5月、1975年9月、1977年10月、1979年9月、1982年4月、1983年9月、1985年4月、1987年4月等多次到中国访问。并同邓小平会见,是邓小平交往多年的老朋友。
1974年5月,刚刚下野的希思以英国前首相的身份首次来华访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当时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副总理参加了毛泽东同希思的会谈。这也是希思第一次同邓小平会面。也正是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把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重任交给了邓小平。
5月25日,毛泽东在同希思的会谈中说,都成了历史了。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他指了指邓小平和在座的年轻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是他们的事情了。那一年,邓小平70岁。可以说从那一时刻起,邓小平从毛泽东主席、周总理的肩上接过了统一祖国的重任,开始考虑祖国统一的问题。
1974年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台湾同胞、海外华侨时说,解放台湾有和平方式和非和平方式两种,即使台湾解放,我们也不会把大陆的政策搬过去。这就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方式问题。1975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希思后不久便遭受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打击。
1977年10月和1979年9月,希思先后两次来华访问,“文革”后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希思进行了会谈。他们的这两次会谈都涉及到了日益临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笼罩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巨大阴影。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块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英国在19世纪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在英国占领之前,香港地区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多次阐明我国对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即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了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
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也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这表明,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2年4月,希思第五次来华访问,迈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试探性的一步。在同邓小平的会谈中,希思向邓小平谈到了他第一次同邓小平会面的情景,向邓小平提出了香港问题。他说,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时,你也在场,我们讨论了香港问题。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说,反正到1997年还早哪,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你是如何考虑在这个期间处理这个问题的?因为很多人都要在香港投资,怎样才能使投资者不担心呢?
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他说,香港有了地方政府,我们的新宪法有规定,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参加,可作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考虑,各种制度也不变……
邓小平坦率地对希思说,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如果中国到那时不把香港主权收回来,我们这些人谁也交不了帐。
希思连连点头说,条约里也写得清楚。
邓小平进而指出,还有新界,包括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
随后,英方又经过多次试探,决定就香港问题同我进行正式谈判。不久,两国政府便开始了国际社会所说的“慑人心魄的反复较量”。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接触。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双方一开始就亮出了分歧。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必须遵守有关香港问题的三个条约。条约虽然写在纸上,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消除它存在的事实!针对英方的这种态度,邓小平明确地向撒切尔夫人指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到1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的主权,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能有别的选择。至于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在中国收回主权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总之,香港仍将是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撒切尔夫人则声明:只有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今后的行政管理和管治作出明确的安排,能够为香港人民所接受,英国议会相信这些安排是合理的,我才可以考虑主权问题。
中英两国领导人对于解决香港问题大相径庭的立场,注定了历时两年的谈判的艰难曲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这一阶段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二十二轮会谈。在头四轮会谈中,由于英方仍然坚持1997年后英国继续管治香港,致使谈判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希思于1983年9月第七次来华。9月10日,邓小平会见希思,他向希思明确指出:英国政府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帐。我们和英国朋友说,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他说,核心是1997年收回主权时香港能顺利接收,而不会引起动荡,比较顺当地接收对各方都有好处。英国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美国、西欧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所以过渡期有个香港人参与管理的问题。参与管理,不当主角可以,但要开始知道哪些方面的管理。无论政治、经济、商业和金融方面等等,不知道怎么行,一下子拿过来怎么行?所以要逐步熟悉、参与,整个过程就完满了。他希望今后会谈时不要再纠缠主权换治权问题,要扎扎实实地商量香港以后怎么办,过渡时期怎么办。这对彼此最有益处。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单方面地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
希思回国后向英国政府传递了邓小平的谈话内容,说服现任领导人改变立场。这年10月,英方传来撒切尔夫人的口信,提出双方可在中国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这实际上是放弃了由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要求。僵局再次打破,会谈得以比较顺利地继续展开。第五、六轮会谈中,英方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并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建立在1997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至此,中英会谈的主要障碍开始排除。
此后,从1984年4月中旬第十二轮会谈起,谈判主题转入第二议程即过渡时期的安排及有关政权交接的基本设想。到1984年9月18日,双方就全部问题达成协议,并于9月26日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至此,为时两年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圆满结束。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可以说,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希思的一份功劳。他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就在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之际,希思又一次来华访问,邓小平愉快地会见了这位交往了多年的老朋友。在这次会谈中,他们由香港问题的解决谈到了台湾问题,谈到了国际局势,他们的视野更宽、更远了。
在会谈中,希思问邓小平,中英对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否有利于导致台湾问题的解决。
邓小平肯定地回答说,是的。香港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台湾问题是个推动。我们将按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更宽,就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希思说,他认为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提出的九点方案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邓小平说,我们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双方有共同语言,我们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邓小平说,中美之间的障碍就是一个台湾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会使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关于中苏关系,邓小平说,中苏之间要实现关系正常化,政治关系要发展,必须要消除三大障碍。消除三个障碍在苏联方面有困难,可以先从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做起。但是总要走出第一步。
当希思问到邓小平对美苏裁军谈判的看法时,邓小平说,如果达成协议,我们赞成。协议的实际好处是可以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但是,维护世界和平,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看着美苏两家的谈判。
希思希望中国更多地发展同西欧的经济贸易关系。邓小平说,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加强同欧洲,包括英国在内的经济联系。我们是作为一项政策加以考虑的。他说,贸易是有来有往的,双方都应该开辟新的途径。他希望欧洲的企业界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条件。
1987年4月17日,希思第八次来中国访问,这也是他第八次同邓小平会面,他们在会谈中都希望中国和欧洲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来源:严锋老师(ID:fudanyanfeng)
加入调戏电商最新锐、最干货的会员社群
一起来聊聊新鲜事儿
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购买会员是对优质内容的认可与支持!
赞赏
戏哥推荐:(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电商聚会代沟:我在追赶风口,老同志在落后
苏宁花5个亿发红包,引来一堆是非,值不值?
他一间店销量等于一栋百货楼!堪称日本坪效之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