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又将大疆在内的8家中国科技企业拉入黑名单,被禁止使用任何美国技术,并且美国投资者不得对其进行投资。
这不是大疆第一次被美国“制裁”,2020年12月份,大疆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对其出口相关产品。
2019年5月份,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认为,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可能正在向中国制造商发送敏感飞行数据,政府可以访问这些数据,无人机“对组织的信息构成潜在风险”,大疆上了防范名单。
在之前的2017年,美国陆军曾发布备忘录,认为大疆无人机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弱点,要求全陆军禁止使用大疆无人机及相关软件系统等。
几乎每年美国都会对大疆采取行动,一家中国的科技企业,为什么会被美国频繁“制裁”?
答案是:大疆太狠了!
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独占8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大疆占了85%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大疆占了70%的市场份额。
大疆走过的路,几乎寸草不生。“如果把大疆比作苹果的话,那么现在的消费级无人机领域,连个像三星一样的对手都没有。”知乎上一位网友这样表述。
这家中国的新国货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厉害?
本文将从赛道、技术、产品、品类拓展等角度,探究大疆成功背后可借鉴的经验。
01
选一个好的赛道
事半功倍
汪滔师从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泽湘,李泽湘不仅是机器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还是中国最大的运动控制器供应商固高科技的创始人。
左为汪滔,右为李泽湘
遇到这样一位对口的导师,对汪滔的研究帮助很大。
汪滔在读研究生期间,申请到了学校1.8万港币经费,用5个月开发出了可以令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的飞控系统。
有了技术支持,2006年汪滔和同学来到深圳,在舅舅单位的一个20平米的仓库里,创办了大疆。
大疆的使命是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产品?选择什么样的赛道?当时的汪滔没有任何概念。
“我当时也不知道市场规模究竟会有多大。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开发一款产品,能养活一个10到20人的团队就行了。”汪滔后来回忆说。
直升机按照机翼分为固定翼和多旋翼两种,当时国内主流研究的是固定翼无人直升机,目标客户主要是有着特殊需求的大企业,比如电力用来做线路巡检。多旋翼无人直升机还处于拓荒阶段。
大疆一开始主要做一些配件,比如校准传感器、飞行控制系统等,一度揭不开锅,看到同学做智能家居早就赚钱了,他甚至对坚守无人机行业有了动摇。
2008年,大疆发布了第一架自动化电动无人直升机EH-1,这款无人机应该是属于航模类型,后来大疆很少提及。
有次在《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创办的无人机爱好者论坛里,他看到有用户留言,无人机应该从单旋翼向四旋翼转变,因为四旋翼飞行器价格更便宜,也更容易进行编程。
在这之前,2007年彭斌创办的极飞在当年年底开发出了四旋翼航模,2009年开发出了多旋翼航模,汪滔还买回来研究了一下,不能悬停,很快就炸机了,汪滔团队认为没有前途。
大疆开发出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固定翼飞行控制器,开发成功后,汪滔带着产品前往一些展销会上推销,2011年在印第安纳州曼西市举办的无线电遥控直升机大会上,认识了从事航拍业务的科林·奎恩,后来奎恩发邮件问汪滔,有没有办法解决无人机拍摄不稳的情况?
当时大疆研究的新型平衡环,正好能解决奎恩的需求,可以让无人机在飞行摇晃的情况下,拍出稳定的视频。
将所有条件都解决后,2012年年底,大疆发布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Phantom,也就是大疆精灵一代,大疆内部觉得能卖出3000台就不错了,没想到一上来就是上万台订货,一经推出就爆火。
大疆精灵一代
就这样,大疆误打误撞进入消费级航拍无人机领域,这个赛道是消费级无人机最大的赛道。
选对赛道,做起事来事半功倍,选错赛道,就算再好的牛也耕不出良田。
02
技术为王
做有性价比的产品
大疆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早在2010年,法国的Parrot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了消费级无人机AR.Drone,售价299.99美元起,仅支持iOS系统操作,无航拍功能。在第二年进行升级,支持 iOS、Android和N900来控制,2012年1月份又增加了720P摄像头。
AR.Drone
299.99美元的AR.Drone为什么干不过679美元的Phantom?
除了靠加盟大疆的奎恩的不懈宣传外,大疆无人机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有无人机行业从业者“Techsoho”在知乎上表示:
大疆一直是走在无人机业界行业的前面,在大家都用气压计和GPS信息来计算飞行器高度的时候,大疆开始使用超声传感器;在大家都开始用超声光流传感器来做定位的时候它又开始做起来视觉避障;当大家还没把视觉避障做出来的时候,它干脆开始做微型航拍机了。“其他公司”们永远都在追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技术上领先,才能做到人无我有,才能建立壁垒。
当然,不一定技术领先,就能做出领先的产品,技术≠产品,但没有技术,99%是做不出好产品的。
大疆的厉害之处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在产品的性价比和快速迭代能力上。
奎恩之前是大疆北美分公司的总经理,汪滔发现奎恩在对外介绍时说自己是大疆的总经理,感觉不妙,后来因为股权分配闹翻后,奎恩加入了大疆的对手3D Robotics公司,3D Robotics是前《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创办的无人机企业,是美国消费级无人机巨头,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大疆。
据前3D robotics员工说,奎恩在开会时总是说“我要弄死大疆”,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了无人机solo,售价1700美元。结果大疆四个月后推出了Phantom3(大疆精灵3),售价只有1000美元,不仅售价便宜了700美元,在性能、质量和售后上完胜solo。
solo
大疆精灵三代
最后3D robotics不仅烧掉了1000万美金,裁员150名员工,还宣布退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将其所掌握点扫描软件系统整合进了大疆的无人机里。
2016年5月,零度智控推出了无人机DOBBY,在当时来说,这款无人机非常优秀了,整机只有200克,无需云台吊舱,可以装进口袋,售价只有2000元左右,好评率达到了99%。
这么一款优秀的无人机,却被大疆随后发布的mavic碾压,mavic跟DOBBY不是一个量级,售价5000元起,743克的重量,比DOBBY重了543克,按理来说两款产品完全不能比较,但为什么DOBBY会被mavic打败呢?因为性价比。
有无人机从业者表示:个人认为dobby和mavic相比,前者是玩具,后者是微型航拍无人机。
在mavic系列之后,大疆又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无人机,售价1999元的大疆mini SE,重量不到149克,续航能达到30分钟,2.7K相机,4公里高清图传等,完全碾压其他产品。
大疆还推出了玩具级无人机TELLO,999元的售价,只有80克的重量,续航13分钟,比DOBBY的9分钟续航多了4分钟。
YELLO
用技术和性价比,大疆将对手虐待一通后,最新数据显示,其拥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
现在民用无人机行业里有句话:无人机企业有两种,一种叫大疆,一种叫其他公司。
“中国人总认为进口产品的质量一流,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一般。好像我们自己的东西总是二流产品。我对整个市场环境感到不满意,想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汪滔曾说。
03
扩展品类
让对手无路可走
11月份前后,大疆在17天时间里,接连开了三场发布会,分别发布了大疆首款电影摄影机DJI Ronin 4D、全场景运动相机DJI Action2和旗舰机无人机Mavic 3。
三款产品里两款和无人机没有关系,从现有的产品来看,很难将大疆定位为纯无人机公司。
大疆以无人机起家,横向拓展品类,让对手不仅在无人机领域很难立足,在无人机相关领域也无路可走。
大疆如今的产品线,除了无人机以外,还有相机、云台、稳定器、教育机器人、麦克风等产品,覆盖了消费级、专业级、行业级等多个市场。
产品线不仅广,而且还很赚钱。
比如2012年研发的禅思Z15云台,是世界首款无刷直驱陀螺稳定增稳云台,也是全球首个民用高精度云台,在无人机上挂上此云台和GOpro相机,飞行的无人机也能拍出稳定的画面,当年靠此产品,大疆实现了营收过亿。
当年大疆跟GOpro闹翻以后,大疆开始研发自己的相机,近几年大疆开始撬动GOpro的市场了,推出了运动相机Osmo Action,两者的整体性能差别不是很大,但Action更人性化一些,比如屏幕较大,实体按键较多操作方便,最主要的是GOpro售价2598元起,而Action的售价是1799元起,差了近800块钱,相比之下,Action的性价比更高一些。
左为GOpro,右为Osmo Action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运动相机,按照销量排名,前10名中,GOpro的产品占了5个席位,大疆的产品占了4个席位。
在Action之前,大疆推出了口袋云台相机,这是目前体积最小的云台相机,长度仅有巴掌大小,但防抖、4K画质、外接手机等功能齐全,售价1999元起,成为Vlog达人的必备神器。
汪滔曾说过一句话:“我是做产品的人,我只想把产品做好,让更多的人来使用。”
做好产品的结果是,不管美国怎么打压,大疆不为所动,牢牢占据市场份额,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替代大疆。
产品是技术的延伸,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并保持不断进步,才可以获取全世界的尊重。
关于如何系统性的做出爆品,毫无疑问推荐的是「谷仓爆品总裁营」,三天两夜的时间,围绕谷仓爆品模式三大战略:粉丝战略+爆品战略+流量战略,彻底把爆品内容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