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业(大咖分享创业思维)

什么是爆品?

不止产品要做的好,更要卖得好。

很多人知道如何做好产品,但不知道如何卖好产品。

在 6 月22 日——24 日为期三天的谷仓《用户增长训战营》中,谷仓创业学院联合创始人郭剑飞、谷仓创业学院执行院长王奕夫、小米有品有鱼商品部负责人马万僮、蒜泥互动创始人齐蕾、新麦营销 CEO林亮、新榜学院效果广告运营副总监聂璟琦等众多老师详细介绍了「怎样卖爆产品」的方方面面。

如何创业(大咖分享创业思维)

01 | 用户在变,渠道也在变

用户在变,95后到底在想什么?

渠道在变,怎么找适合自己的销售通路?

成交方式在变,怎样在多样化的卖货方式中卖爆自己的产品?

新零售时代,用户变化有以下三点趋势:

认知兴趣化、专业化;

代际差异愈演愈烈;

互联网原住民占领消费高地。

在我们研究商业的底层逻辑时,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用户,因为一切盈利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对消费者购买需求及路径更深层次的洞察。

作为一个商业主体,年龄大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老。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渠道的选择上,我们更要深思熟虑,既要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又要紧跟时代创新者的步伐。

提到渠道的创新者,就不得不聊聊社交电商,单单从流量获取的角度来说,社交电商就更先进,我们可以把它类比为「共享促销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信任背书的问题。

在购买前,用户触达率比较低,但在简单竞争环境下,KOL会让认知、考虑和倾向三个环节的过渡变得平滑、高效,进而来提高成单率。KOL虽然参与了分润,但其起到的销售职能也是实实在在的。

 

新时代的渠道演变出现了以下三种趋势:

距离近的打败距离远的;

从需求引导到心智拦截;

不限于做成交,也做闭环。

相对应的,我们的关注点也要做好以下三点:

物联设备购物入口、卖年费等形式;

绝大部分二类电商都是心智拦截型;

如何在自成闭环的渠道里做好销售。

02 | 「人」必将成为社交商业的核心

社交电商是电商的下半场,社交电商降低了电商平台的门槛。

新零售时代,人、货、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电商是「人」通过电商平台这个「场」去找「货」,而社交电商是「货」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这个「场」去找「人」。

社交电商中「人」成为商品流转的载体,平台是展示的载体。

社交软件成为了最核心的「场」,「人」代替传统媒体,通过「货」为平台带来流量。

社交电商的一个基础就是社交软件的发展,微信是目前大的载体,只要微信不收产品流量费,那么现在就是红利期。

除了微信之外,微博、QQ、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都可以成为载体。

社交电商是动态的裂变场,通过利益传到迅速裂变,KOL是社交电商的重要节点。

 

那如何自建社交电商呢?

 

只要选产品就能够自建社群电商。

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商品;

准备好吸引社群的内容;

寻找目标客户;

建立微信群定期发送信息。

社交电商平台有以下六大要素:

 

品牌策划(网站定位);

供应链(商品);

APP和小程序;

社群规则,返利制度;

商品运营;

社群运营。

用户运营是社交电商中重要的一环,社交电商用户运营可以按照以下四步骤进行:

流量:通过在微信中做品牌和商品露出,获取流量;

转化:通过品牌和商品素材,吸引潜在顾客下单;

复购:通过品牌塑造,平台调性,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口碑,再通过社群带动形成顾客复购;

裂变:通过分享返佣的模式,不断的教育会员,引导社群发展粉丝转化为付费会员。

社群运营容易犯的错误有:

只加人不聊天;

不经营粉丝;

只发圈不互动;

缺少定位;

惯性思维、缺乏学习。

占便宜是人的基本欲望,所以社交电商中要充分利用人性,下半场中最核心的就是把好产品推荐给朋友,这就是机会。

社交电商是去中心化的,圈层是前提,所以要做好自己的定位,不用跟别人一样,想好自己到底是给什么人服务,认准了定位和价值观,和消费者形成认同,比什么都重要。

03 | 淘系卖货就是要简单粗暴直接

淘内玩法要简单粗暴,不一定追求有趣,因为当消费者关注点在有趣的时候,会影响购物决策,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淘内是直接转化,所以简单粗暴直接是一种路径,和淘外通过「两微一抖」把流量转进来的玩法有所区别。

从数据来看,90后崛起,美妆类目消费占比高,复购也高,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购物参考标准。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自己喜欢的名人/KOL推荐的产品。

内容营销是现在必然的选择,传播特点上有网状、强互动、算法精准,品牌路径上其实是忠诚度——美誉度——知名度(跟小米的打法一样)。

之所以是这样的路径,是因为内容营销时代是KOL粉丝时代,所以首先要维护粉丝的忠诚度,然后把美誉度、知名度慢慢拉起来。

淘内营销主要有这三种内容营销形式,包含图文、短视频和直播,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内容营销形式。

一般是图文做覆盖,同等规模的粉丝,一个微信公众号发一篇文章至少需要1万,淘内图文只需要几百块,图文能以比较低的成本迅速覆盖;

短视频一般用来展示产品的使用场景,用来给消费者种草;直播结合促销政策,收割流量。比如我们要卖防晒霜,我们会先发布大量图文,告诉大家女生一定要擦防晒霜,不擦会老,防晒霜分化学防晒和物理防晒,有什么不同;

然后我们会做一些短视频来横向评比,告诉大家相比于其他品牌,我们的防晒霜为什么好,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效果;

最后做直播,说现在买一送一,不买就没了,做收割。

我们建议三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比例是 3:2:5,其中5给直播,3给图文,2给短视频。

淘内营销三部曲:蓄力种草(消费者触达)——品质养草(消费者影响)——促进割草(消费者转化)。

清晰的消费者画像是营销的前提,消费者画像是导向,而不是结果,不要认为所有买了我产品的人都属于我的消费者画像。

用户画像分为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两部分,信息数据是基本的静态数据,与消费者本身的特点有关系,行为数据是消费者的动态数据,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常生活有关系。

品牌调性——达人——消费者要一致,匹配精准才会有好的效果。

 

04 | 新品牌如何做好线上零售

产品很好,上了各大电商平台怎么还是卖不动?

新品牌进入线上零售,面临的新变化有哪些?

很多新品牌在运营初期会遇到的以下三大问题:

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曝光不足,消费者认知低;

产品单价较高,购买决策时间长,消费者尝试门槛高;

天猫平台流量集中,新品牌流量成本高,增长销售缓慢。

比如很多在小米有品卖得很好的新品牌产品,在天猫上却销量不佳。这是因为自营电商与C端电商的运营成功因素不一样。

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店铺陈列管理:

小米有品:货架式,首页及详情页日常维护;

天猫:品牌门店式,选货/陈列/视觉价格/页面迭代。

2、流量及平台活动管理:

小米有品:人制体系,私下谈判型资源获取;

天猫:法制体系,公开竞争型资源获取。

3、销售客服:

小米有品:服务型,咨询率低;

天猫:销售型,咨询量大/问题多,咨询时间持久,客户刁钻。

4、供应链管理:

小米有品:订单式,分仓发货;

天猫:全链路,出入仓管理。

5、订单管理:

小米有品:平台,对账式管理;

天猫:全路径,大量财务信息管理。

要做好自己的品牌店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自有仓库进仓管理;

2、改善客服服务质量,搭建专业化的客服流程,有效管理进店顾客,提升售后服务。

05 | 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

在消费者眼里,品牌是产品的表达,是一个符号,是减少选择困难的标签。

差异是品牌生存的唯一方式,没有之一。

品牌是长期投放的结果,每个环节都进行长期持续的投放,目的就是经常和消费者保持联系。

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多,比如,从开发阶段就让消费者参与进来。

塑造品牌有这么几种方式:

传统行业:砸知名度——做美誉度——维护忠诚度

互联网行业:做美誉度——知名度——忠诚度

小米口碑路径:专注忠诚度——美誉度——知名度

「粉丝经济」就是私域流量,小米的粉丝经济大到近乎公域。

那如何用「粉丝经济」做好品牌营销呢?

 

归根到底是让用户有参与感,被尊重感。小米的方式是和用户做朋友。

1、主动和用户进行沟通,用户会感受到真诚。

「很少有企业直接建立和用户的交流渠道,也很少有用户会有被企业这么重视的感觉,所以当小米出现的时候,用户被感动了。」

2、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包容度也会更高。

「早期的小米和用户交流的核心内容是产品,从设计开发就和用户交流,这样用户会更宽容,允许产品有瑕疵,因为用户知道小米一定会改进,有一种共同创业的感觉。」

3、整个团队都要和用户直接沟通。

「小米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大家参与到产品开发中,不仅仅是做个内测写写软文,而是就要听用户吐槽,而且是让团队所有的人都和用户直接沟通,不只是转述,但是技巧还是可以有的,不能太生硬。」

4、好文案都是聊出来的。

因为你与其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市场宣传上,你还不如投出你的真心,用户去对你产品的一些反馈上。甚至在推广上,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最好的文案。

5、在米粉中培养KOL,不是商业KOL,而是粉丝中的KOL。

比如建立会员体系,给会员荣誉,给核心会员更大的信任;给米粉荣誉,比如小米之家VIP;给最核心最忠实的米粉最大的信任,比如MIUI体验版等。

06 | 借力信息流广告玩转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地快速发展,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吸引了不少企业主广泛关注,它就是「信息流广告」。

信息流广告的特点是:内容原生、精准定向、数据跟踪、一划而过。

信息流广告的主流平台一般是腾讯、微博、百度、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

广告形式一般是单图文、多图文、视频。

做好信息流广告,一般可以有这几种功能:粉丝增长、深挖粉丝价值、线索收集、商品售卖等等。

那么,信息流广告应该怎么做呢?

1、选对产品

什么火卖什么?

什么季节卖什么?

单品价格低于200?

「我的CEO生涯告诉我,在面临那些至关紧要的问题时,老天考验的是我的勇气,而不是我的智商。」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中道出了一个真理:胆怯与勇敢只一线之隔。胆怯的人拒绝面对他必须面对的事情,而勇敢的人则用意志赶跑怯懦,然后继续去做他该做的事。

Yeelight创始人姜兆宁,带领初创团队游走生死边缘多年,「豪赌」一次转型,终赢得资本和用户的双重青睐;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低调的他们,如今又迈上了一条「探险之路」——打造自然光,变革全球照明方式。

 

姜兆宁说:创业是发现更大的世界的过程,也是被更大的世界蹂躏的过程。

个中酸甜苦辣、思考总结,本文一一道来。

如何创业(大咖分享创业思维)

- 01-

当被全世界质疑

你可敢放胆一试

创业路上,你该信谁?多少人的质疑,才足以动摇你坚信的未来?

2012年,Yeelink选择智能照明这个「题目」转型时,得到的大多是负面反馈。

当时去融资,项目过会,一位在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过十几年的合伙人级别专家说,「智能照明这个行业不存在。」因为GE在这个领域投资了好多钱和时间,没有需求出来。以他的专业经验,这是个太小的niche market(利基市场)。

这个判断,现在看肯定错,否则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但在中国,我们是这个领域为数不多起了个大早的人,那个时间点上,行业还没准备好,产品确实不够好用。

虽然被很多人否定,但依一个通信工程师的直觉,我认为智能照明一定是未来——我是万物互联的坚定信仰者。从公司初期做Yeelink(物联网云平台),我们就看到,有那么多人对物联网和智能硬件感兴趣,所以往前看10年,智能照明差不多该火了,那现在就要干。

那几年,公司一直在倒闭、破产边缘,缺钱,超级缺钱。我们几乎不领工资,从青岛去别的城市见投资人,要么早班飞机要么火车,凌晨出发,凌晨回家。拿到小米投资前,我甚至不止一次聊过卖公司的事情。不过,放弃的念头都只是一闪而过。

这是早期创业团队非常常见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面临过。幸运的是,合伙人始终和我共进退,我们想,再坚持一下吧,房子卖了,能还上账,就没失败。

自始至终,我们团队一直没变过的,就是想做出好东西。为了这个愿望,我们没少付出代价,也不计太多后果。

‍‍

- 02-

创业早期算得太精

你就干不下去了

 

创业,有时需要一点冲动。认准一个趋势后「盲目相信」,让直觉引导你,也许反而能成。

你要真去算这个帐,会发现这事根本不可为,处处是败招。你挑战的巨头,手里全是好牌,你有什么斤两跟人家拼?很多产品团队都是九死无生,光是铺柜台的摊位费就能把你吓退;开模一次不成功,来上三四次,立刻身心憔悴;也许还有供应商糊弄你,等等。假如你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你真的不敢干了。

做产品时,如果一切都靠计算,也不会有惊喜。

一盏台灯,只有当你做出一些超出常规的选择,被一些冲动驱使着,精进一步、再精进一步,才可能一年拿下4个iF金奖、2个红点奖,把一盏灯从日用品变成纪念品。同样做一件事,有人提前做完就玩儿去了,有人看到还剩3天,会再试一把,做到更好。

而你若是算清了账,发现确实可为,那也晚了,别人也研究明白了,没你机会了。所以,把握冲动和精算,是创业中一个矛盾点。

另外,人们常常低估技术在未来几年的降价速度和应用性提升。其实,技术与人的需求变化,是一个交替上升过程。就像诺基亚早期的智能手机,戳来戳去没反应,而当Multi-touch、电磁屏、iOS交互系统、App Store出现,智能手机才真正爆发。

当100个人里有2个人玩智能硬件时,它只是小众爱好;但从10个人发展到50个人将非常迅速,这就是行业的爆点。我觉得,现在就是智能照明行业爆发的前线。

那些创造伟大的过程,都是靠一种逼迫自己往前走的执念。其实,也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执着,造就了小米生态链的繁荣。

- 03-

通过挫败认清自我

是非走不可的弯路

创业团队终究要通过几件事,通过外界的反弹,认识自己能力的边界。比如:小公司不能做生态。

我30岁转行创业,从Yeelink到Yeelight,弯路走了不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思路越来越接地气了。

创业一开始,通信工程师出身的我和合伙人,想当然地认为可以把电信相关服务卖给商家。实际上,这是锦上添花,且B2B销售周期长、流程复杂,以当时的队伍、资金实力、商业谈判能力,很难赚钱。

所以2010年,我们转变方向,自主开发了Yeelink,一个物联网开源硬件平台。

Yeelink让所有物联网爱好者免费使用,只需几句编程,就能体验硬件功能,门槛极低。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玩开源硬件的人都知道Yeelink,在上面做了很多新鲜案例,有小气象站、电灯驱动开关、机房温湿度监测系统,等等。

2012年,Yeelink参加某创业大赛,获得年度30强。排行榜几乎全是北京、上海、深圳的公司,我们一家青岛公司夹在里边。大家说,Yeelink像个硅谷项目,很浪漫!

大家又问,「你怎么挣钱呢?」我说不知道,没有商业模式。证明不了盈利能力,Yeelink融资也接连失败。

回头看,一个30万人用的互联网服务,依然太小众。互联网生意真要赚到钱,可能需要3百万甚至3千万用户,也不能让普通消费者有太高的学习成本。在这个方向,我们看不到未来。

创业最大的坑,是手里有锤子,就看哪里都是钉子,而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我们一定要专注于自身价值所在。

- 04-

毕其功于一役

小团队转型必须干脆

转型,一旦看准方向,就必须忍痛割爱,一刀两断,不可贪心。

转型智能硬件的想法,来自我们在Yeelink上编的一段小程序。这个应用能遥控一只小灯泡,很简单,但30万用户有25万都用了。我们就想,如果把软件变成真的灯,大家会不会也感兴趣?另一个出发点是大趋势:2011年底,苹果4S上市;2012年,飞利浦做了Hue,我们意识到,在移动时代,智能产品跟人的交互方式有了新界面。我们评估自己,能干这个,也应该干。

这次转型诞生了Yeelight。2014年,Yeelight拿到小米投资后,Yeelink就逐渐停止运营了。

小团队资源极其有限,就不应有优先级,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只做灯,就能有时间去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学个遍,博采众长,再结合本地化需求,做出让中国人愿意玩玩、试试的产品。

戏剧性的是,2015年,Yeelight销售额都过亿了,突然好多人给我打电话,问「姜先生,你的Yeelink需不需要投资?」我说这个项目基本关停了。对方说「没关系,可以投钱继续启动,我们就想投IoT,你们做得很好。」他们是从项目库搜的,还不知道我做了Yeelight,进了小米生态链。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你不知道机会何时出现。也许当初坚持3年,它真能变成可持续的生意,但在2012年,抱歉,命运没有打开这扇窗。

- 05-

坚守高品质策略

就不怕被低价模仿

正因为机遇由不得人,我最想分享的一点是:

产品,不一定是决定公司生死的最关键环节,却是唯一可控的环节。

其他诸如投资人、市场热度、老百姓需求、竞争对手、运气等因素,大都和你没关系。

在广受认可之前,「无知」地去做一件事,如果你成为选择池里最好的一个,也许就会被命运选中,得到上场机会。上场后能不能把歌唱好,还要看产品实力。

很多公司的套路是,出一款爆品后,新产品狠降品质,「收割一笔」。而我们与小米的最大共识就是保证产品品质。这绝不容易,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比如我们做的米家台灯,出货量300万,还得了很多设计奖,很快就有各大厂家跟风,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价格都比我们便宜。我们面临抉择,要不要也降低品质,打价格战?最终我们选择不跟进、不屈从。我们要从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出发,去考虑做什么、不做什么。

时间久了,我们发现,曾经流失的用户,大部分又回来了。现在,Yeelight台灯依然是在京东畅销。

坚守,就是核心竞争力。别人是能抄袭,但他们干一票赚了钱就跑了,而我们愿意拿出青春和时间,All-in这事,赌它能成。

- 06-

做「好卖」的产品

不如做「好用」的产品

 

做产品之前,咱们得想明白一个问题:这产品是做给谁的?

传统灯厂,往往从渠道出发设计产品;而我们从用户出发。

举个例子,Yeelight吸顶灯,直径32厘米,众筹价格379元,比同尺寸非吸顶灯产品贵了一倍,但它在国内的消费非常好,就是因为满足用户需要。

以前别的厂家做吸顶灯,一是降成本,二是做得特别浮夸、特别大,这样在线下摆着显得值钱,好卖。但这样的灯是「第一眼美女」,照明质量一般,不均匀、不密封、不考究。

而我们的灯,客户在不同生活场景使用时,能体会到各种妙处。别家灯都想做得「更亮」,我们除了让它亮,还能让它暗。你想,大晚上开灯,突然一晃眼,简直会被闪瞎,小孩能被吓醒。用户真正想要的,是睡觉时像在月亮底下一样,不被光刺激到。

这样做,虽然渠道利润少,但能快速找到与我们调性一致的消费者。我们称他们为「专业产品买家」,他们为产品买单,不随波逐流。最终,卖家和买家一定是互相选择。

Yeelight的退货率大概在百分之一点五,在行业里算非常低的。作为小众品牌,在服务上,我们也争取让每个用户满意。客服团队很大,30多人,原则上,每个差评我们都要去道歉,然后帮忙解决问题。

每天刷用户评论,也是我个人的工作习惯。最满足的就是看到用户说,因为用了我们的灯,Ta或亲朋好友觉得开心。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危机就是傲慢。当我们不再真诚、不再把用户当回事的时候,公司就离死不远了。

- 07-

谁说「慢」市场

不能成就「快」公司

对于所有创业公司,不发展就等于死。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很多人说「智能家居是个慢市场」,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智能家居不是一个市场。各种智能家居产品,都是已有的市场。比如吸顶灯就属于吸顶灯市场,不管智能不智能,人们就是要买个灯。

其次,「慢」,可能是用户需求没赶上技术发展或你开发产品的速度。但需求一定是存在的,如果你堆积了太多没有必要的功能上去,反而会把产品变成非常小众的需求,因为只要功能最多、不在乎价格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在合理价格上买到一个功能够用的东西。

所以,咱们做一个优质吸顶灯就好了,就是个大生意了嘛。做到防尘、防虫、易安装、易替换,有亮有暗、像太阳还能像月亮,施工维护有专人搞定,总之方方面面都做到市面上性能最高,价格还一点不比普通灯贵,如此超预期,用户接受起来是不是就容易?

智能只是一个属性,是赠送给用户体验的。我们卖的不是智能,而是灯具;我们不是只做智能家居,而是帮用户把家里的光环境做到最好。智能只是「最好」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这就是「融资思维」和「用户思维」的区别,也是拼凑产品功能和用心设计产品的区别。所以,说市场发展慢,是因为用户理解不了你的产品,是因为你在自说自话。

一个产品,比消费者的认知快半步,给他点惊喜,也没增加他的负担,这是最完美的。

 

- 08-

不冲破现有边界

就不要奢谈创业

解决活下来的问题之后,我们开始做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Yeelight将8%~10%的营收投入研发,200人团队里,工程师数量超过80人。

研发什么呢?

打造大自然的光环境。

Lighting是一个古老的需求,原始人就会钻木取火来照明。但照明里,整个人类都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比如,人类最初住在山洞里,抬头是灿烂阳光,出洞是广阔天地;现在住在钢筋水泥做的小格子里,大量时间处在人工照明环境,其实身心状态不对,不是DNA里所期待的状态。人的很多焦虑、抑郁、烦恼情绪,可能都跟这有关。这是一个终极问题,好比做汽车的人一辈子都在希望,让世界上没有车祸。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在室内,你也能抬头见蓝天,见太阳、月亮、夕阳、朝霞,在格子间里跟大自然交流,大人会不会更愉快,小孩会不会更健康?

我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和刚创业时一样,我们依然天真、兴奋地相信,自己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可以说,为这件事,我们寻遍了全世界能找到的聪明人,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琢磨他们做的东西。

我们还努力拓展渠道、降低成本。Yeelink和Yeelight两个品牌名的前缀,就是easy的意思,我们两个创始人对生活和产品都挑剔,希望做出简单好用的东西,让更多人买得上、用得起。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可能有人觉得,这不是瞎折腾么,没这么干的。但既然是创业,除了挣钱之外,我们还要对一些问题给出最终答案。

未来一两年,Yeelight会厚积薄发,推出不少颠覆性产品。

‍‍

- 09-

坚持做好一件小事

凝聚一帮大人才

 

跟大公司比拼人才吸引力,是世界性难题。现实是,仅仅在公司愿景的高度上,绝大多数公司都根本没法同巨头竞争。

我们公司虽然在青岛,但很多同事或高管,会不断接到猎头电话。高端人才是全国一盘棋的,阿里、腾讯也喜欢,我们如果单谈钱,根本没戏。

我能做的,就是说清楚公司要做的事情——未来10年内,只做光环境,为全世界人送去好光——然后天真而浪漫地相信,有些人愿意同我们一起,心怀这个美好梦想,为这件「小事」努把力。

面试新同事时,我一定会带Ta看我们搜集来的产品、技术和demo,给Ta讲我们实现愿景的规划路径,看Ta会不会兴奋。如果兴奋,哪怕技术差一些、资历差一些,我也知道是我要找的人。要知道,这一行竞争惨烈、山寨横行,公司又在青岛,如果我们的初心不能让你激动,你以后真的会很容易被困难打倒。

即使做一款简单的小夜灯,他也要知道公司不是在做小生意;小夜灯是年底奖金的一部分,更是改变光环境的一部分;灯具销量做到天猫第一,这是小兴奋,更让人激动的是实现一个个拆解目标,一步步逼近最终目标。

事实证明,大家是享受这个奋斗过程的。至少,在青岛这个创业的不毛之地,团队从2个人发展到了200多人。

所以,创业必须控制欲望,专注一个方向踏实迈步。如果什么都干,人心很容易就散了。

- 10-

不抱怨、不后悔

每个时代都有机遇

 

前几年我在知乎,常有年轻人感叹机会窗口越来越小,不知该怎么实现「一个亿小目标」。

 

其实,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宿命,也有每代人的机会。

当90后、00后感叹自己抓不住80后的机会时,他们可能忘了,自己拥有无价的青春和让我们羡慕的精力。属于他们时代的机会,80后是看不懂,更抢不走的。

所谓的成功方法论很难复制,大多时候,都是因为某个人成功了,所以Ta说什么都对。但要说这些年里我自己学到的,就是两点:不怨、不悔。

一不抱怨,二别后悔,能做到的人不多。做到了,你就可以花更多时间去做重要的事。

年轻时,我有过很多浪漫甚至狂野的想法。比如2007年,我一直在想建立一个“Global Projection System”,通过遍布全球的大型弹簧,结合大型计算机系统,将坐在胶囊里面的人,通过接力方式,弹射到想去的地方,在下个弹簧节点还可以进行能量回收。当初,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宏伟的绝佳项目。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一直没找到认同这个宏伟idea的人,和我一起执行,所以,项目就没办法实现一个基本的演示系统,也就没人相信能做成,也就不会开始。

 

显然,开始不了的项目,是无法成为绝佳idea的。

 

若你想要仰望星空,则更需步步为营!​​​​​​​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