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在“流量”(注意力)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人们不再看电视、看报纸、翻阅杂志的时候,就会导致这些传统媒体机构经营出现困难,而不得不依赖财政补贴度日,甚至有一些小的地方媒体出现倒闭的情况。他们之前只是把公众号、微博当做发布场地,创作方式还按照围绕传统媒体的节奏在进行,更多是一种搬运,这显然是无法适合新媒体本身的规律的。这几年新媒体机构启用一批刚刚毕业的90后和95后,并且给予他们独立运营的空间,很快依托传统媒体的影响,逐渐支撑起来的。
现在报纸停刊发行已经不算是“新闻”了,传统媒体不转型、只有等死了。但究竟怎么转?比如《南方周末》以前我大学毕业头几年每周都会在报摊买,一路看到下公交车,这几年尽管南方周末也出现了网络版、也出了APP,还买了年会员但是确实比较少在点开看。个人觉得南方周末的辉煌时代的确已经过去了。
2019年12月7日,新京报社长、党委书记宋甘澍在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一番话点出了传统媒体转型的困境之源,“报纸‘没有’新闻,以报纸为中心的生产机制必然被摒弃,传统媒体转型,策、采、编、发、审全流程都要进行改革。如果这些机制没有发生改变,所谓的转型或融合都是假转型、假融合。”宋社长还透露,新京报作为发行量10万份的报纸,只保留了11个采编人员。
新京报的新媒体矩阵包括旗下的新京报网、千龙网、新京报App、千龙发行App、微信矩阵、微博矩阵、抖音号、快手号以及一批媒体号(新京报一点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等)等,其中微信公众号矩阵中“重案组37号”、“新京报评论”。
此前新京报旗下微信号“新京智库”多次找我约稿,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传统媒体的。不过合作之后很快发现了审稿流程仍然严格按照“传统媒体的审校”流程在走,时效性还是有一些滞后,我们做自媒体习惯了写了就发。不过新京报保留了传统媒体非常好的优良传统,那就是:稿件采纳给稿费。我在这么多媒体发表过大概有400多篇深度稿件,很少有媒体给我过稿费,即使是承诺的奖励也会放鸽子,好在我从来没有指望拿到过稿酬,心态也比较好。
传统媒体之中APP,我看的比较多反而是人民日报,毕竟不管是关注哪一行,还是要大致了解下时政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开的自媒体账户“侠客岛”有时候也扮演了官媒不便于发声的评论人风格,往往三观正确、观点鲜明,影响力也非常大。人民日报还与百家号合作,从百家号之中筛选一批优质账户内容发表在“人民号”上,人民日报也成为了自媒体平台资讯端。
不管怎么样,官方媒体在信源确定性方面有不可替代、一锤定音作用,在新冠疫情时候,基本上各地的官方自媒体比如“武汉发布”、“荆州发布”等等,还是起到了舆论场中起到了“压舱石”作用。整个文宣传系统最彻底成为“新媒体”的,反而是共青团;不过相对于公众号这波后知不觉,传统媒体在押注抖音反而占据了优势,这也有新闻视频内容很多需要有相关资质的缘故。
目前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合作实际上越来越紧密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比如很传统媒体有了优质内容但是不知道怎么做运营和剪辑,这恰恰是自媒体团队所擅长的。目前头条号之中崛起了很多官媒内容但是自媒体风格运营账户比如“燃新闻”、“长江新闻号”等运营都非常不错。
阿星认为,传统媒体的瓶颈不在于传播渠道,而是商业化这块依然不太理想,受限于影响力很多领域不能接、甚至软文也不好写和发,报价也相对比较贵,即使发出来之后也好顾忌用户的评价。因此市面上很多营销合作以及软广常规合作实际上都是投向了垂直网络媒体以及个人KOL。但是官方传统媒体始终是占据一席之地的,很多PR依然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