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什么行业(一文带你了解)

有句话叫“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用在O2O行业是挺合适。O2O在一年前来了,今年火了,又很快进入了资本寒冬,目前正在退烧中。比如58和赶集今年合并了,开始从生活分类信息转向做O2O;大众点评和美团也一笑泯恩仇,“既往不念,纵情向前”,家政O2O的鼻祖Homejoy关门后,被谷歌收留了;一直掐架的滴滴、快的竟也合体了,叫做“滴滴出行”了;去哪儿认了老对手携程作干爹;在一年前易到用车的CEO周航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出现在乐视汽车发布会上。

O2O兴起之突然,发展之迅猛,前无古人,但很多在创业的小白,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O2O,就被目不暇接的资讯冲昏了头脑,市场上一些关于O2O书籍一旦出版旋即成为历史书。

O2O是一个“舶来品”。O2O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的支付公司Trialpay的CEO的亚历克斯·兰佩尔(Alex RamPell),他在2010年8月发表的一篇文章《Why Online 2 Offline Commerce Is A Trillion Dollar Opportunity》(《O2O行业何以是一个万亿美元市场?》)中提到了O2O,当然兰佩尔是从互联网行业出发讲O2O的。

O2O概念分“Online 2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和Offline 2 Online”(从线下到线上)两种。对于那些转型线下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对消费者行为的数据化和预测化,考虑如何在经营环节中借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降低营销成本;对于O2O平台来说,他们一方面吸引商家入驻线上平台,另一方面导引用户选择商家,并在平台上完成交易,形成一个所谓的“O2O闭环”(也就是无法“跳单”了,平台能够看到你的购买全过程信息);对于O2O技术支持者来说,就是要使线上线下的对接更加顺畅,用户体验更好。正是由于可跟踪性、可预测性的要求,O2O行业发展必须依靠大数据、云服务技术来做精准营销,并且重视更加重视服务。

其实O2O并不陌生,理论内涵其实与市场营销学中的“4C”理论一脉相承。经营者由一味销货转向了,关心消费者需求(consumer needs),因为对O2O项目来说,产品变成了移动端的APP和PC端的网站,产品经理要考虑的是“用户需求要拿产品做什么”,“我这个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用户凭什么不卸载这个产品”。以前做渠道都是跑马圈地,现在变成了为消费者带来便利(convenience),比如阿里不再自建线下的物流,而是联合苏宁易购的线下体验店出货,然后对接菜鸟物流配送。以往的价格去除成本就是利润,现在的O2O对成本(cost)则关心,怎么节省用户的时间、精力、花销成本,这样才能增强产品在用户的使用价值。以往做推广要么是广告,要么是促销,现在则被买卖双方沟通或传播(communication)所取代,比如O2O项目鼓励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用公众号推送消息,目前还没有比微信黏性更强的沟通媒介了。

O2O,其实比以往的互联网或传统生意更难做,既需要有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又要有相关垂直行业的经营,以及相互之前默契的配合,既要掌握线上或线下一端优势,又要具备另一个“O”的思维。更难办的是,还要在商言商,“回到生意本身”,通过O2O模式让创业团队实现盈利。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很多O2O疯狂补贴都是在烧投资者的钱,一些创业者甚至是以融资、上市、套现为目的,业内把他们的商业模式戏称为“O2VC”。当然,也正是因为O2O的市场蛋糕实在太诱人了,是最有希望取代电商时代的创业机会。

那如何掌握O2O行业的知识呢?个人建议多看一些国际国内的商业案例或者比较务实的分析文章。

如果想加入餐饮O2O公司,多了解国外的在线订餐网站的OpenTable、做点评的Yelp、团购鼻祖Groupon、转型互联网的星巴克,再看国内的大众点评、美团、海底捞等案例。比如家装O2O就要了解美国在线家政平台care.com、移动互联网家政先驱Homejoy,再登陆和下载e家洁、云家政、管家帮的APP体验。想加入短租O2O创业团队,那你得HomeAway、Airbnb以及onefinestay等共享经济的尝鲜者,再学习下国内的途家网、小猪短租等比较新的商业模式。对于打车O2O,也不得不先说Uber(优步)、滴滴出行,是O2O中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这是必须要了解的。

为什么很多O2O的商业模式都是国外成功了,一些留洋归国的再创业开始做的,美国是互联网经济策源地,没有ICQ哪有QQ,没有ebay哪有淘宝,没有google哪有百度,所以要勇敢使用“拿来主义”才能以最小的“试错成本”找到风口。对O2O创业者来说,这种国际视野和对趋势的判断是不可缺失的。

根据,有经验的投资人的说法,分析一个O2O项目是不是取得成功,一要看团队,二要看融资,三看商业模式;在执行层面上,主要是流量导引、品牌推广、CRM以及内部沟通机制上想办法。往往越是整合闲散社会资源,在线下提供服务的创业项目越是容易率先做大做强。

今年迎来了一波“互联网+”创业热,在政策上O2O正式获得认同,并成为“互联网+”战略落地的主力,很多新贵项目融资金融大的惊人,独角兽上了头条,一些垂直行业巨头纷纷兼并,背后有BAT的身影晃动,还有一些创业者挨不过“资本寒冬”······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