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中国经济数据:2021的整年GDP107万亿,延续了2020年中国GDP破百万亿后的趋势,全年总体经济增长8.1%还不错。但没有具体讲后面两个季度GDP增长已跌破5,三季度只有4.9%,四季度只有4%的现实。
这个趋势意味着今年下半年以来,大多数生意举步维艰是大环境下行压力加大,公司与个人消费者都对未来担忧,消费没有信心,对未来的预算,计划也都趋于保守。
信心是消费的基石。保平安思想在不同人群中间蔓延。这让很多人对经济能够重新扩大张力信心不足。另外国家统计局说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这是人间真实,不是人均GDP1.2万美金可以用来花。
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数据对应了人们生活中的感受。很多地方的生活场景萧条,工作不再好找,很多人的收入停滞甚至下降了。
年未全国大陆人员14亿1260万人,比七普的14亿1178万多出82万,从去年年底统计人口增加48万。简直是在2020年断崖式的下降后再次断崖,2020年虽然惨也还有204万。
当前二胎三胎政策都用上了,也救不回来了怎么办?2021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已经全面跌破1%,前面讲了净增长断崖式的。自然增长率是0.34‰,已经无限趁近于零,乃至负增长了。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口出生率就已跌破1%,并且有山东,河南,山西这样的人口出生大省也跌破1%。所以2021这个净增48万,国家心理应该也是有所准备的,接下来肯定是刺激,鼓励,保障生育政策的落地了。
真的猛士
大叔提出经济增长破5,人均可支配消费不足以及人口增长有可能转负的大环境,不是要伤害大家的信心,而是要让我们正视今天我们面对的真实环境,正视这个大象。
有人评价今年罗振宇跨年演讲为什么鸡汤不好喝了的原因,是整个跨年演讲没有正视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大环境,而只是在人文关怀各个细节上灌鸡汤,这种鸡汤可以让焦虑的人们偶而找点小确幸,但没办法去除跟本底层逻辑上的焦虑,彷徨。我们需要的直面真实的困难,把问题公开摆出来,积极拥抱并重建自己的信心。接着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当前中国最主要的14亿2千万人的具体情况:
1
独居时代
人户分离人口5亿429万人,比七普的4亿9276万人有较大增加,每户均2.3人。青山资本出了一份孤独之下,独居时代的2021年度消费报告。
以七普户人均只有2.3人的时代特征,以人为本看到今天的城市,今天的时代越来越孤独。接下来的城市会越来越日本化,独居化,这个趋势值得消费经营者全体注意。今天的人口有个流动趋势是省内,市内流动。省内流动人口和跨省流动人口分别为 2.51 亿人和 1.25 亿人,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 口的比重由 2010 年的 61.2%进一步提升至 2020 年的 66.8%,大约三分之二的流动人口 属于省内流动人口。省会城市和就近的城市群城市圈快速发展,对本地劳动力的吸引增强。
近年来,除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外,武汉、郑州等中部城市圈快速崛起,西部的成都、 重庆、西安也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省域内人口的聚集。国内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迁移,农民工在本省、本地即可实现就业。中西部省份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和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近年来政策支持中西部建 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贸区,带来传统制造业迁入。这种本地流动的加强,会带来本地消费的上涨,少去了大城市房租开销,这流动人员的可支配消费也在上涨。
2
老龄化
60岁以上人口2亿6736万,占全国人员18.9%,也就是中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老人了。比七普2亿6402万占18.7%又增加0.2%占比。
退休老人的收入水平处于生命周期的高原区。老人也是大部分资产的持有者。老人的潜在购买力也不容忽视。小孩上课、女人化妆、男人喝酒、老人吃药是四大刚需。老人是旅游市场重要客源,老人是互联网时代最后一个大市场。教老人跳广场舞的糖豆,教老人制作影集的彩视、小年糕,老年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美篇,老人自己的直播平台老柚直播,专门查公交行程的车来了……
3
城镇化
城镇常住人口9亿1425万人,占全 国人口的64.72%,也就是说有差不多3分之2的人已居住在城市,衣食住行每天睁开眼都需要消费,都要花钱,没办法躺平,不管大环境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这个新冠疫情有多厉害,还有散发多久。
这3分之2居住在城市里的中国人都躺不下来,一定要去折腾挣钱花钱,社会消费只能往上走,这跟消费信心无关,也跟对未来预期无关,保障性消费是起底。
这数据比七普的9亿零199万又有较大增长,占比也由63.89%提升0.8%个百分点,可预见的是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提高,破十亿城镇人口估计就在2022年实现,像北上的城镇化率都接近90%,广深杭等城市也在8成以上。
排名前十的城市,在2022年可预见一定是人口继续净流入。
4
区域差距化
除了关心全国人员增长,及人员质量外,大家应该更关心各城市,各省的人员变动情况。这涉及人口读书,就业,创业城市选择,也是人口流动的数据参考。
▲左右滑动可查看全图
2010到2020,北京,上海是控制人口增长,没有2000年到2010这十年那样最大的增长城市,后面十年人口增长最大,最快就是广东与浙江。在这近十年人口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核心城市群集聚,西北、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人口绝对数增长前四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及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而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6 省出现人口萎缩,尤其东三省人口净流出,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
2021年12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据此,到2025年,广东城镇人口将超过1亿人。同时,广东还将全面放宽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全省除了广深,包括佛山、东莞在内的其他城市将全面放宽落户限制。
人口净流入的TOP10城市中,广东一个省占了4个,分别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不亏是近十年人口增长最大的省,增长了2000多万,还劳动力年龄占比最高。
而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有6457万人口了。并且是共同富裕示范区。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和都市圈聚集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圈是接下来十年继续大发展的重点。
同时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吸引力增强。成都、西安、郑州、重庆、长沙等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吸人也很厉害。
近10年深圳、成都、广州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55万,郑州、西安、杭州、重庆、长沙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30万。
2030年1.3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
从城市和都市圈来看,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南京、东莞等)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上海、北京、广佛肇、深莞惠、郑州、成都、杭州、苏锡常、青岛、重庆、武汉、南京等)2000万级大都市圈。一是人口流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深圳40年前只是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得益于友好的人才政策,深圳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1980-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722.7万人,2000-2020年深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2%升至5.4%,但远低于全国、北京、上海的13.5%、13.3%、16.3%。
二是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从国际看,美国开放的移民体系吸收了大量优秀人才。美国籍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中,有25.8%为国际移民。从国内看,1979年深圳本地科教资源极少,但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大量办学,高学历人才比例快速提升,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支柱。
三是集聚效应增强城市竞争力,助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中心。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一步发挥其在各类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融合发展,形成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
四是人口流入增加人口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并且消费增速与人口流入正相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20年中国城市消费总额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杭州,这些城市人口规模也绝大部分位列全国前15。
解忧灵符
新冠疫情持续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大都一塌糊涂,而经过前面的人口,城市分析,中国人口城镇化,中国人口高质量的发展都保障了接下来10年的劳动力供给与停不下来的硬消费。
中国人没办法躺平是经济仍然一定会增长的信心,只是大环境不好情况下,要求大家提供的产品供给,或者服务供给不管是性价比,还是质量,还是用户体验都更高了。于是乎我们首先要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商务,信息,内卷中心大可以放开广州,杭州。生产制造基地大可以放在成都,长沙。
其次供给一定要建立充分把握这变化的中国人口大势上,独居,老龄化,城镇化等等。再次流量要会讲故事,同样的供给,同样的供应链生产,消费者为什么能看到你的了,为什么会要选你的,世界尽头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