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就写过,运营微信群可以是一门独立的生意,群主可以是一个专门的职业。
每一个创业者,新媒体人,都应该,也可以有自己的付费社群。
1,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是运营密码
这三年,我也参与了不少付费社群,自己也运营了多个,运营社群,有几个关键点:群主是有一定影响力的ip,并能通过输出内容和互动,不断提升和粉丝的信任,社群有仪式感,固定的活动,比如日常话题,专家分享,线下聚会,有持续运营的工作机制,社群成员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可以组建专门的社群运营团队,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对接,组织分享等。
每周,我几乎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和共享市场部的合伙人见面沟通,他们有外地来的,也有在深圳的,在办公室喝喝茶,或者星巴克喝咖啡,有的是带着困惑来的,有的就是纯交流经验,有的会专门交流一个话题,比如抖音,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仪式,另外不间断的邀请嘉宾来社群讲课,每天发送金句日历,以前每天发布书籍导图,这些小事居然也快坚持两年。
除了见社群合伙人,就是见客户,大部分客户都是自己找上门来合作的,少部分是读者引荐,和客户见面,比见合伙人更烧脑,因为会深入交流到不同行业的新媒体营销需求,这两三年因为见的客户比较多,我逐渐放松了很多,一般不会带着明显的营销目的,而是以咨询顾问的角度,提供建议,分享经验,剖析案例。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事情。
意识到这点,不仅是在运营社群的时候,以前每天更新公众号,每天坚持跑步,每天坚持阅读,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节奏感,让身体也形成了记忆,那段时间也是我感觉自己成长最快的时候,精神和身体状态也最好,后来每当自己懈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会变胖,不想写东西,只想睡觉和吃东西,日子稍微舒服一点,心里就会不舒服,于是马上调整。
2,提供价值是唯一主线
最近,发现共享市场部社群也孵化了不少其他社群,比如短视频的,也是好事,只要能让大家得到价值的东西,就有存在的价值,我不去做这个事,就会有大把人去做,价值感,永远是一个社群存在的核心主线。
所有社群存在的唯一理由都应该是让付费而来的人得到价值,时间自然给这个社群合理的价格。
一个社群只能有一个核心的大主题,社群持续产出优质的内容,是我发现运营社群最大的难点,除了最新的资讯信息沟通,最新的热点,重大的新闻,如果内容仅停留在高大上的层面,我自己都会觉得空,虚,实际上,在社群生存的人,大部分都非常务实,接底气,他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听着很激动,可是不知道怎么做,这样的内容输出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老是聊天,无意义的对话,我也会觉得没有意义,核心的运营,还是要不断的激活,有人来组织头脑风暴,做专题分享,邀请嘉宾,讲干货,讲实操,讲案例,而不是理论,更不能做广告。
3,互动
有互动的社群,才是活的。互动,要发红包,要全员输出,鼓励其他人分享,要搭建生态,给每个人角色感,互动要善于二次传播和造势。
单靠群主和嘉宾输出,是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社群的内容的,要激活更多的人。
互动,调动大家参与,发言,转发,是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必备技能。在社群是这样,在公众号呼吁大家留言也是如此,甚至一条微博,如何引发话题评论,一条抖音,如何埋梗,让大家留言,哪怕是黑粉,也是粉。
自媒体光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要不断互动,和粉丝才能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鸣。在所有自媒体的评判指标中,互动数是最有价值的指标。单纯的阅读量反而意义不大,现在玩短视频直播,最核心的也是互动,不能单向沟通,而是多向。
今天看到一句话,赤裸裸的,分享给你: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势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什么渠道、平台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能影响多少人你就拥有多少财富。
你能影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愿意加入你的付费社群,愿意买的你的课程, 愿意跟你合作。
关于对社群的宣传,二次传播和造势,我在朋友圈是很少很少做的,要检讨下。
一方面懒于发朋友圈,另一方面也有所顾忌,因为我的商业模式主要还是服务b端客户,帮他们做代运营,整合营销,事件策划,现在回想起来,不应该,朋友圈,社群,公众号是微信三大核心生态,一个都不能放弃。
而且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招募社群运营,寻找社群运营服务商,社群也是很多b端客户非常感兴趣的,它能帮助沉淀用户,链接资源,甚至升级商业模式。
我做社群也快三年了,感觉才刚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