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引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一个读者的留言,他问我的用户到底是谁?

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我知道他,和他通过话,虽然没合作,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他建议我的文章多多输出实战+真知,多写写自己公司(深圳冲格新媒体)做过的案例,其实我在历史文章一直有软性植入,也偶尔发发朋友圈,他可能没有系统翻阅,还是很感谢他真诚的建议;只是有些案例呢,和客户是有保密协议的,不便于对外宣传,有需要了解我司更多案例的老板,可加我的个人工作微信:tangxiaohan008,私聊。

回到今天的主题,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没错,我们说,一个网站,一个app,或者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或者一个公众号,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我们要找到直接精准用户,因此,用户分析环节,大部分企业是漏掉的。有个数据表明,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互联网产品,抓住了精准用户的真实需求,绝大部分产品是为了互联网而做,为了产品而做,唯独不是为了用户而做。

首先,从大范围说,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的用户都是从年轻人中开始使用和传播,他们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年轻群体的特征就是爱尝鲜,活跃,喜欢分享和传播,特别是90后,成为了众多互联网产品的核心用户,曾有论调:得90后者得天下,比如现在火爆的线上知识付费产品,90后就是重度核心用户,出于职场初期,学习成长需求极大,教育消费升级,喜欢接受线上培训课基础,有个接地气的词描述:囤课。

核心用户即从大范围缩小到目标用户,再进一步缩小到高频使用,更典型的用户,要知道,80后,85后,90后,95后,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和网感,使用频次是有很大区别的,到底谁是你的精准用户?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会将用户定位到一个特征:年轻人。

其次,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将用户分级。

通过用户描述的不同维度,对用户进行分级,从而确定到底谁是核心用户。

一般我们可以将用户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普通用户。

理论上有需求使用产品的人,比如我的公众号读者中,也有很多不是做新媒体运营,不是做品牌策划的职场年轻人在关注,他们只是对这个感兴趣,想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技能,完善职场技能成长的知识结构。

第二,目标用户。

在普通用户两种有需求使用,并且是我们公司希望服务和获取的用户。

仍然以我的公众号读者举例,一方面,正在向互联网转型,需要新媒体营销/品牌策划服务的传统企业老板,就是我的主要目标客户,另一方面,毕竟我的公众号是个专业知识自媒体调性,也吸引了很多新媒体从业者在关注,除了我自己输出原创的专业干货外,所以我也会在文章里推荐一些不错的付费课程,满足他们更好的学习成长需求。

第三,粉丝用户。

听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就明白,粉丝,粉你的人,才是粉丝。频繁使用产品,并且成为忠实用户的人,在我的公众号也有不少这样的用户,他们可能是我的客户,也可能会买我推荐的课程,很信任我,高粘性,愿意帮助我主动传播,介绍客户给我,真正的粉丝用户,从来都是无论何时力挺你,希望你能成功,任何一个品牌在社交媒体,都要找到自己的粉丝用户,这是成功的开始。

我们将用户分级,所依据的关键词是“使用频率,强度,信任度,行动”。只有知道了他们是谁,才能更好的设计产品需要提供的服务,才能了解不同层级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打好基础。

再者,了解谁是你的用户,通常,在互联网运营领域的专业手法是:用户需求调研,描述用户画像,讲述用户故事。

核心介绍下如何快速构建用户画像,从而了解,谁是你的用户?

什么是用户画像( personas)?

Alan Cooper (交互设计之父)最早提出了 persona 的概念:“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Persona 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通过一系列的真实数据分析,得出的目标用户模型。

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通过调研,根据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的差异,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每种类型中抽取典型特质,赋予名字、照片、场景等描述,构成了一个用户的人物原型。

分析用户画像有什么用?

第一,助力产品设计。新媒体运营,我们以为的用户,并不是产品真实的用户。做用户画像,是为了让团队成员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抛开个人喜好,聚集在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进行产品设计,了解到用户的深层动机与心理。

第二,实现精准营销。这是最直接和最有价值的应用,广告主可以通过用户标签来发布广告给所要触达的用户,实现精准营销。

第三,行业报告与用户研究。了解行业动态,用户偏好,不同地域消费差异分析,这些有价值的报告可以指导平台更好的运营,为公司和媒体提供细分领域的深入洞察。

三、用户画像包括哪些构成元素?

构建用户画像,分为显性和隐性画像两个方面。

显性画像:即用户群体的可视化的特征描述,如目标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兴趣爱好等特征;

隐性画像:用户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描述。包含了用户的产品使用目的、用户偏好、用户需求、产品的使用场景等。

说白了,做用户画像就是对一群人进行特征描述,是对一个群体的共性特质进行提炼,给用户群体打标签。如图:

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构建用户画像的思路?

用户画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建立在系统的调研分析,数据统计基础之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用户画像一般会存在多个,要考虑用户画像的优先级,不能为超过三个以上的用户设计产品,容易产生需求冲突,要分清楚哪些是核心用户,哪些是打酱油用户。

同时,用户画像不是一确定就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

以下可做思路的参考:

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对于用户的理解,由于生活/工作/教育背景的差异,会有差别。

用户画像是目标用户群的主要特征的提炼,是目标用户和粉丝用户的综合原型,用户画像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用户,而是一个虚构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互联网是人性的放大器,新媒体运营只是手段和工具之一,想了解更多关于用户运营的细节,可关注课程《七天打造全新新媒体人》。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