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媒体运营常见三大问题与解决策略
这些年,遇到有不少新媒体小编向我诉苦,运营企业自媒体平台,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首先,在内容的定位上,缺乏梳理,没有核心,今天人资说要发企业文化,明天市场部要发促销优惠,后来老板说要发领导讲话,我们不是内刊,不是官网,我们面向的是用户,用户对这些感兴趣吗?
其次,在内容运营上,仍是一板正经,冷冰冰,不接地气,不知道怎么人格化,难道只是换个名字,卖个萌,撒个娇就行拉?
再者,在管理机制上,没有合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体系,每个部门都来提意见,领导层级太多,真不知道该听谁的,时不时大半夜的,冒出各种声音,说这个内容不行,赶紧删!直属领导迫于压力,朝令夕改,毫无成就感,做新媒体,真为自己的前途堪忧!
的确,晓涵(唐晓涵个人公众号id:tangxiaohan007)也是过来人,这些问题,我都遇到过,结合这些年的新媒体管理经验和项目实践,以下观点,可供参考。
首先,在内容定位方面,需要梳理各方诉求,把不同类型的内容归类,建立优先级排序与取舍,聚焦核心,科学规划,确定统一的调性风格和选题方向。
有个内容比例十分重要,那就是企业自媒体的内容,始终要以用户为导向,而不是以公司领导、老板导向。
内容可以多样化,但是60% 的内容份额,需要聚焦以一类内容为主,其他为辅,如果太多样化,内容很分裂,没有聚焦,等于违背了新媒体运营的用户思维,用户导向,用户是因为喜欢你的某类内容才关注你,不喜欢就不关注,企业自媒体内容太分裂,等于一个人格分裂的人。
企业自媒体运营,有一个公式,垂直领域+细分人群=专业价值。
如果不能为用户带来某一方面专业的内容价值,用户会非常的散,缺乏持续的关注。
有一个象限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自媒体分析自身的内容传播诉求,如图:
各方的内容诉求归类,无非就是对内或者对外,对内是为了做企业文化,传播对象是员工,目的是凝聚人心.
对外是传播品牌,面向消费者、合作伙伴,目的是促进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和做用户服务。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这里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一定要有所取舍!
比如很多银行的公众号,基本都以对外用户服务,功能型为主,如查询余额、兑换积分、看账单等,也会包含企业文化、品牌介绍、优惠活动。像淘宝、百度、万达等也在塑造形象,推广产品,但都有一个核心内容。
其次,在内容运营上,接地气,说人话,人格化的前提是形象拟人化、产品和故事拟人化。
形象拟人化,卖萌是常用手法,可以包装创始人、请明星代言,用漫画展示,在视觉上做到拟人化还是比较容易的。
关键是品牌和产品的拟人化,结合企业的品牌文化及产品卖点,拟人化的东西,用户接受度往往较高,太高冷、生硬的语言,反而难以接受,缺乏产生认知的兴趣,停留在自嗨,再多曝光也是无用的。
比如乔布斯曾经向用户介绍ipod,他没有直接强调:该款mp3功能强大!内存大,体积小。这样的官方语言,我们见太多了,早已无感,他说的是: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然后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接受了。
将产品和品牌拟人化,还可以深入挖掘企业文化,把精神和内涵用已有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在企业文化经常宣扬的榜样、英雄的故事。
或者对外品牌传播,采用明星代言,宝马x1的品牌价值观:释放自己,拥抱自由,勇敢探索,然后邀请了许巍、谭维维、朴树一系列自我、敢作敢为的明星来强化品牌精神。
将产品和品牌拟人化,还有一种很取巧、常见的方法,那就是讲述创始人的故事。
我之前的文章多次提到过励志橙“”,就像“褚橙”一样,褚时健个人传奇的故事,就是这个品牌的精神代言,最好的拟人化表达。
企业自媒体的内容,就是在讲故事,传递价值,让用户共鸣,产生互动,最后链接,促成转化。
再者,关于第三个问题,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确立正确的心态与价值观,多积累,提升技能。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成长阶段,新媒体岗位,这几年在企业才刚刚兴起,需求越来越旺盛,我接触的很多企业,都在高新招聘,一将难求,导致这个行业的培训也很热门。
优秀的新媒体人才非常稀缺,很多有能力的大部分都在自己创业,特别是前两年个人自媒体有了一轮红利的爆发,现在进入沉淀期。
更多的人还处于积累阶段,更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多积累多元化的知识,真正去理解产品,理解如何做内容运营,理解如何和用户互动,不盲目追求阅读量和粉丝数,更注重持续精准的传递用户价值。
能做好新媒体的人,一定得对这个行业非常热爱,并且深度理解和热爱自己的公司、产品和服务。
优秀的新媒体运营是企业中的“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