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展会需要准备什么(掌握正确的5个参展思路)

不少外贸朋友每天都很忙碌,他们为着某个活动而全力以赴地做着准备。

没错,广交会又要开始啦!

今年的春季广交会第一期将于4月15日开始哦,要参加的小伙伴别忘记啦。

说起展会,外贸人都很熟悉,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开发客户的方式。

很多人都会选择参加展会,但有时候,参展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你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没掌握谈判技巧等等。

但最可怕的是,错误的思维让我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方式。

很多人觉得,参展就只是为了接单而已,而没有去观察去思考,从而错过了更为重要的部分。

在广交会开始之前,我们一起看看@凯撒大帝 的分享,明确我们参加展会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参展时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

希望带大家做好参展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进工作,用正确的思维去参展,相信能给大家很多启发哦,一起看看吧~

01

洞悉

未来趋势

作者 | 凯撒大帝

来源 | 米课圈

我参加过无数次的国外展会,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参加国外展会的正确姿势。

有人会觉得,“参加国外展会不就是为了找新客户,接订单么?”

我想说,同学,你实在太simple,too naive!

如果你认为展会只是为了接单,那你绝对处于业务员阶段,而且还很可能是在业务员的初级阶段!

参展当然不是为了接单,而是为了以下更高逼格的目的

洞悉行业未来趋势

研究及观察市场领先者动态及策略

剖析竞争格局以及自己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

为下一步的业务增长埋下线索

对当地零售商深入调研及展会复盘

建议你每一次参展前,把我这篇文章打印出来,阅读十遍,这样的话估计你很快就能自己当老板咯。

先来谈第一点:洞悉行业未来趋势。

所谓外贸,其实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职业。

做外贸,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也就是你在什么行业当中,你的上下游是谁,产业链价值分布如何,你的护城河在哪里。

这时候,行业的未来趋势,及产品的发展变化就非常重要了。

诺基亚,当年在手机行业里如日中天,但它比智能手机的变化只是慢了几年,现在就成明日黄花了。

而通过几天时间就能让我们洞悉行业变化的,只有国外展会(专业展会)了。

国内展会如广交会,太过综合和杂乱,所以基本看不出个行业究竟。

其实我在参加国外展的时候,80%的时间我都不在摊位,我在看整个行业的趋势。

洞察行业趋势的时候有几个重点

有没有什么新的技术出现?会不会带来新的需求?

行业的整体趋势是否在往上走?有没有出现替代品或者补充品?

供给的总体状况如何?有没有明显变化?供应商是否增加或者减少?竞争是在加剧还是减弱?原因是什么?

行业内有没有新的细分产品出现?此细分产品出现,对行业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行业内有没有什么新的玩法出现?

当然我们还可以问很多很多问题,只要是展会上出现的和供应、需求、用户、技术相关的新信息,你都应该深深记在脑海当中。

它会成为未来你某个时点某个重要决策的灵感来源。

02

研究

领先者

接下来就要做到第二点:研究及观察市场领先者动态及策略。

首先,研究一下谁是市场领先者

比如在轮胎行业,领先者就是米其林、马牌、固特异等这些大牌公司;汽车配件行业的领先者,就是bosch、delphi、大陆等世界巨头。

照明行业的领先者,当然是飞利浦和欧司朗;工具行业的领先者,就是斯坦利、百得、dewalt、makita、bosch等等啦。

无论你做的行业有多么小,你的行业都有市场领先者(Leader)。

为什么要研究行业领先者?

因为他们实力强,品牌大,他们的策略及打法往往代表了整个行业的顶尖水平

这点和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说的“行业的颠覆性创新都来自于小公司”有所不同,因为制造业的颠覆性创新和it互联网产业完全不同。

制造业当中的小公司,是非常难以做出颠覆性创新的,颠覆性创新反而往往来自于行业巨头。

展会上研究和观察行业领先者的方式,就是参观其展位了。

市场领先者往往会在行业专业展会上布置巨大的展位,这里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品味,比如:

1.品牌

是以单一品牌为主,还是构筑了品牌矩阵?品牌矩阵的构成如何?不同品牌定位是怎么样的?

2.产品

有没有新产品?USP(独特买点)是什么?产品线里低中高的构成是如何的?有没有新的技术应用?

3.营销

营销有何出彩之处?他们是如何吸引展会人流的?是用现场活动、代言人,还是模特来吸引?

4.陈列

展位的陈列有何出彩之处?总体风格是否配得上行业领先者?对你有何启发?

5.渠道

渠道模式是代理商制,还是透过零售商做渠道的?电子商务如何运作?为什么选择这种渠道模式?

这些可以通过展位上的销售人员进行了解。

6.策略

是采取何种策略进行竞争的?是总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抑或是聚焦?

7.收购兼并

行业巨头之间是否存在收购兼并?这当中有没有什么新的机会?

通过不停地拷问,你就会对行业领先者的策略越来越清楚,而你作为行业中的后起之秀,是不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和学习呢?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行业趋势的洞悉,及对行业领先者的研究,让你获得一种宝贵的“上帝视角”,就好像你不是行业当中的一个人,而是上帝。

你在天上俯视这个行业的每家公司,他们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行业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些你都了然于胸。

但至少在一个行业沉淀3年以上,才有可能获得这种上帝视角。

03

剖析

竞争者

在建立了足够的行业大局观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微观层面的第三点

剖析竞争格局,以及自己的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拥有了上帝视角之后,你就要清晰地判断自己在行业当中的位置。

你要想清楚这些问题:

1.如果你是工厂

你应该和哪些品牌商/进口商/零售商合作?哪些你们已经合作成功了?哪些是潜在合作伙伴?

你的对手在和谁合作?你能不能比你的对手提供更好的价值?你到底应该采取成本领先策略,还是差异化的策略?

2.如果你是贸易商

你应该如何和你的对手产生差异化?你和行业巨头的差距在哪里?

上游的哪些工厂可以为你所用?你可延伸的产品线有哪些?有没有新的玩法可以使用?

你能否抓住行业新的机遇(比如,需求增加或者技术变革),而鲤鱼跳龙门成为新的行业标杆?

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参展?他们有没有新产品发布?

他们会对你目前的渠道产生多大的威胁?他们大致的价格水平怎么样?

在竞争中,你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每多收集一点竞争对手的资讯,都会让你增多一分拿下客户及市场的信心和把握。

信息战,其实就是现在外贸行业的本质啊!

04

为业务

埋线

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思考之后,我们就要进入真正的第四点,到行动阶段了:为下一步的业务增长埋下线索。

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通过展会及展会后的客户拜访,巩固当前的客户网络

老客户是公司的重要资源,千万不能丢了老客户。

在和老客户洽谈的过程当中,你就可以逐步体现出你的行业大局观,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刷新下老客户对你的认知。

这样既巩固了生意,又强化了与客户的关系,让竞争对手无机可乘

当然如果老客户有了新项目,这个机会也千万不能放过,你在展会上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对你拿到新项目大有帮助。

2.筛选并确定合适的潜在客户名单

通过前面的思考,你大致知道你潜在的合作伙伴有哪些了。

接下来我认为你可以结合海关数据(采购额),真正地确认哪些客户是你未来要吃的“鱼”,把“菜单”列出来。

3.为鱼上钩抛下诱饵

有了菜单,就要去为吃鱼下鱼饵了,不管是采用什么方式,你都要争取拿到潜在合作伙伴里关键決策人的联系方式。

不管是在展会上撩骚几句,还是发一封简单的邮件,抑或在linkedin或微信上说一句hello,这些都是好的开始。

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有价值的合作伙伴进入你的销售漏斗了。

4.为竞争对手添堵

不要忘记了,为你的竞争对手添堵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虽然我知道竞争对手的客户不容易挖,但我们可以到竞争对手的客户那边报个低价。

我们还可以侧面地在大部分客户面前,委婉传递竞争对手的负面消息,这些都是不错的手段。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嘛。

05

调研

及复盘

好了,展会结束了,准备回国,不要忘记还有最后一步:对当地零售商深入调研及展会复盘。

要注意一点,我们在展会上看到的新产品也好,新技术也好,主要是源于品牌商、进口商或生产商,但零售终端是否会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对当地零售商,或渠道进行调研就很重要了。

我个人建议参加国外展时,在展会结束后,至少留下1-2天,去深入调研本地的渠道及终端。

并且对你的产品最终销售的场景,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通过当地渠道调研,你可以顺便验证下,自己在展会上关于行业趋势及行业领先者的分析是否正确。

在这个环节,你可以考察如下事情:

展会上的行业趋势是否在终端有所体现?如果没有,是否还有时间窗口?趋势传递到终端是否会有变化?

行业领先者在不同渠道的占有率及渗透率如何?你是否能够和行业领先者合作,以占领主流渠道?如果不行,你是否可以直接进入终端/零售商,和行业领先者直接竞争?

你的货在什么渠道卖的好?为什么?哪些渠道做的不好?需要找谁来帮你填补渠道空缺?这里其实也是对潜在客户做再一次的验证。

适当买一些样品回去研究。样品可以来自于行业领先者或者竞争对手。

把对实体零售店/终端调研的结果,和展会掌握的资讯进行一次复盘。对假设进行验证,对趋势进行确认,对新技术进行推演,对渠道进行梳理。

在回国的飞机上,你就大致知道,这次参展回去后该重点做些什么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你转化客户的时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