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玩法的营销观念(分析大促活动营销方案)

一年一度的6·18大促如期而至,经历了3年疫情后,消费者们对于6·18的热情如何,大家还会买买买吗?近日,消费者们接受了问卷采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半受访者都表示在今年6·18有消费意愿,但相比去年6·18,有75.32%的受访者认为有所减少。直播带货成主流趋势直播对消费者购物决策影响越发重要,当被问及“主要会以什么方式进行购物”时,60.81%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直播下单,42.49%的受访者则是根据需求直接加购物车。这意味着直播带货正成为最为主要的6·18消费方式。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和各品牌对直播间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直播也为6·18带来了相应的增长。淘宝数据显示, 6月1日当天,淘宝直播成交支付金额超51亿元,其中,平台20多个直播间成交额破千万。天猫食品行业6·18开门红首日4小时,122家品牌直播间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就消费意愿占比最高的服饰来看,京东数据显示,女士连衣裙、男士T恤、短裤等超20个男女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跑鞋、运动板鞋、户外防晒衣等10个运动鞋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唯品会方面称6·18高潮期开启之后,男士/女士时尚防晒衣分别同比增长175%、51%;运动户外品类冲锋衣销量同比增长近3倍,防晒衣销量同比增长145%。从美妆等细分来看,此前6·18之前,不少美妆品牌在业绩的压力下铆足劲准备拼一下,所以今年的6·18也打响了品牌们的促销大战。在一些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甚至集中汇集超过两三百个产品上架,有本土国货也有国际大牌。无一例外,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者,品牌们几乎都给出极大的折扣,不少品牌的优惠已经与去年的双11持平。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企业不愿意“疯狂打折”,那么这次6·18就卷不过同行竞争对手,“如果给不到主播足够低的价格,主播会告诉你,你的产品是卖不掉的。”此外,他还担心6·18的低价大促让客户大量囤货,这对后续的消费力等于提前透支。换而言之,大促过后美妆消费有重回低谷的风险。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些企业,了解的情况是“一般”、“不怎么样”。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生意也不会太好做,美妆市场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就食品而言,记者采访了解到,乳业是一大品类,6·18国产牛奶集体大促,部分牛奶产品价格已经跌至1.6元/盒左右,但进口牛奶“热情”不足。在业内看来,国内牛奶品牌此次6·18的促销力度要大于以往,主要是有企业主动去库存的原因。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随着过去几年大牧场的建设热潮,国内几大乳企的奶源自给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22年受到多方面外部因素影响,国内乳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都有所放缓,从2023年一季报来看,短期市场复苏依然偏弱,乳制品的销售也受到影响,但上游奶源生产并不会因此减少,此次企业也是借机促销消化奶源。3C类产品遇冷手机、电脑等3C产品似乎在此次6·18大促中遇冷,根据问卷调查,有82.19%的受访者选择不购买该品类。有PC方面从业者对记者指出,此次6·18是PC在疫情常态化控制下重回个人数字消费需求中心的初级阶段。今年6·18联想中国区总裁刘军曾到一线为员工鼓舞士气,他提到“本次6·18是新财年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一场特别激烈的马拉松”。从行业来看,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爆发式增长后,全球PC出货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包括全球宏观经济挑战、供应链、消费者购买力疲软等负面因素影响,渠道库存过剩严重。业绩预计最早也要到今年下半年,PC出货量才有望实现同比增长。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样面临不景气的局面,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3%,跌至2.70亿部。有分析师指出,低迷的销量反映了消费者在市场持续波动情况下的信心削弱,但随着经济的复苏,智能手机市场还是有望出现回暖迹象。旅游和文娱品类的6·18促销情况也差不多,根据问卷调查,有82.95%的受访者选择不购买该品类。尽管如此,不少文旅业者依然铆足劲促销,并取得一些效果。对旅游商家来说,6·18是旅游业迎来复苏后第一个面向暑期的促销周期。“暑期旺季越来越近,商家的参与规模显著超出我们的预期,整体数量比去年6·18增长了35%以上。”飞猪6·18项目负责人程沉表示,“今年暑期消费者的旅游预订高峰较去年显著提前,6·18成为大家提前‘囤’假期旅游商品的重要节点,暑期旅游消费需求有巨大的潜力和拉动力。”同样地,愿意在6·18期间为奢侈品消费的受访者占比也较低,93.6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消费该品类,即便消费,也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会消费1万~2万元,这在奢侈品领域属于“入门级”水平。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二手奢侈品成了一个选择。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6·18对于平台来说确实是个成交销售高峰。“6·18”、“双11”等大促套路满满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6·18”、“双11”等大促套路满满,比如为了凑单过度消费,从打折变成了多送赠品,大促内价格波动明显等,都让消费者不满意。不少网友感叹“购物狂欢是不是到头了”。分析认为,流量红利见顶,平台应当以更真诚实惠的方式为消费者让利,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今年“6·18”,不少平台推出满减活动,在“满额刺激”之下,一些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更多无用商品进行凑单。“商家专门给我们开发了凑单的页面,比如现在买到200元了,为了凑300元,我就要再买100元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有刚好100元的我需要的商品,那我只能再买150元或者200元的商品。这样平台会让我继续凑单,再满300元,就这样,无限循环。最后发现,为了多减100元,我多买了500多元的商品,其实这些是本来我都不需要的。”消费者小菲说。
让小菲感到更不合理的是,有平台将整单商品都绑定了,凑单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我要退换一件商品的话,那么一起买的所有商品都必须全部退掉。这也太不合理了!我怀疑这并不符合消费者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对此,有分析认为,凑单的机制设计就是为了诱导消费者不断消费,作为消费者应当理性购物,不为了凑单而凑单;平台也应当设计更好的退换货办法,以便满足消费者单件退换货的需求。还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今年“6·18”自己买的商品不仅没降价,反而涨价了。记者发现,近几年有不少消费者都在“双11”、“6·18”的节点在网上反映,大促时的价格比平时更贵。查阅用户协议可以发现,其中对于“6·18”大促的价格是否比平时便宜,并无具体规定说明。但是对于铺天盖地的宣传,消费者会默认“6·18”、“双11”等大促节点是一年中的最低价,但是商家表示,只是有优惠活动,并不能保证是全年中最便宜的一天。此外,现在的“6·18”战线越来越长,从5月23日起,一直到6月20日,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天天都是“6·18”。消费者表示,自己看上的商品,光在这近一个月内,价格就在不停变化。还有消费者表示,在“双11”、“6·18”大促刚开始的那几年,商家都是直接打5折,用实实在在的方式给消费者优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玩起了“套路”,尽量让消费者多付钱,帮商家“清库存”。“我本来想买一些卫生用品,一箱是20包,这差不多够我用4个月的。但是商家说了,买一件不打折,必须够三件才给打75折。无奈,我买了三箱回来一共60包,在家里没地方放。想着要占一年的地方,觉得还挺闹心的。”分析认为,现在的大促活动越来越复杂,从满减到优惠券,从红包到多件打折,从VIP券到专属优惠券……消费者购物越来越烧脑,也不再愿意参与其中。这一两年来,不论从数据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双11”、“6·18”等大促都越来越平静了,平台流量红利见顶,更要从规则设计上进行调整,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实实在在打折”的渴望,才能重新把消费者吸引回来。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