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 我在楼下餐馆吃粉,听到隔壁桌大妈大爷都在聊房价,说咱们小区最新成交价到15万了,商量要不要卖掉,又说这个片区的学位房多么稀缺,谁谁又打新中了个大三房,中了就赚500万。
真又到了人人聊房的地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不是房价示范区。
这个对话,与2015年深圳房价翻番的场景何其相似,接着,深圳迎来长达三年的横盘调整,直到2019年715新政发布,随后疫情,全球资金放水,热钱都往房产涌,这个状态有点危险。
昨天下午,深圳住建局发布了新的地产调控政策,指出:“二手房一律实行指导参考价,商业银行要合理发放二手房贷款,防控个人住房信贷风险,”一夜之间,朋友圈中介和地产自媒体都沸腾了,连贝壳也瞬间下架了所有房源的挂盘价和历史成交价。
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难道要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从房价入手。
本人非专业地产自媒体,只是深圳一普通业主,个人观点,认为这是深圳目前发布的调控房价政策中真正有用的政策。
表面严控,稳定市场,实质上对深圳长远经济发展的有力保护,如果再不遏制房价疯长,全民炒房,只想搞钱,没人安心踏实做事业了,这个城市也不会有好的未来。
仔细品品这个政策,很有意思,其实调整的是银行房贷杠杆,降低了金融杠杆,对现金比例要求提高。
举个例子,按照参考价,三价合一放贷,银行根据网签价放贷,本来一套500万的房子,正常首套刚需是150万,如果按照市场指导参考价350万,首付3成变成105万,加上305的差额150万,要买一套500万的房子首付需要增加到255万。
对于真正想买房的刚需,其实是一种误伤,多出的100万购房首付成本,足以压垮一大片工薪阶层。
过年放假回家的中介,一大批估计年后可以不上班了 ,短期内成交量只怕会急速下降,来了也是焦虑,不如呆在老家,或者做点微商,房产投资知识付费。
这是一场卖家和买家之间的心理博弈,明火易灭,心火难熄。深圳人也习惯了半年出一调控的状态,所以,新政一出,短期可以控制房价,市场横盘整理,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房屋供需矛盾,深圳太多写字楼和工厂了,空置率何其高?
卖家不想按照指导价卖房,信心碾压,无法抱团涨价,下架房源,更多观望,市场可卖的房源减少,买家不希望买超过参考价的房子,持币观望,同时首付金额提高,也会被刷掉一大批购房者。
好不容易辛苦攒到100万,居然买不到合适的房子了,只能继续努力搬砖搞钱,市场稳定上涨预期,房价不涨,炒作的资金自然离场,如果没有更好的渠道,也许会涌进股市,对于a股,对于茅台又是利好。
然而,市场参考价和实际成交价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中介不也敢挂牌,又加剧了谈判沟通成本和成交风险,买卖双方信息不透明,有利于部分中介吃差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有漏洞可钻,控制不住真正想买房的,配合中介银行上演阴阳合同。
然而提升了首付现金比例,对于真正有钱的人,也没有什么影响,照样该买买,有的甚至全款。
看跌的人,还是放掉这个心思,专心搞事业吧,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跌是跌不下来的,zf希望的是稳步,缓慢上涨,已经上车的业主也不会轻易降价卖,近期上车的高位接盘侠,持续看好深圳,看好深圳的未来,既买之则安之。
今年深圳买房有点难,打新只怕要更热,打的人多了,中签概率也会下降,最终导致新房买不到,还是回来看二手房,二手房持续横盘,也不排除部分高杠杆的笋盘抛售,或者代持的暴雷。
有意思的是,指导价的小区里,政府公务员小区价格明显高于普通住宅,也不排除这种夹带私货的可能,毕竟茅台也有指导参考价1499元,几个人按照这个价格买到了?现实呢,卖3500,还是很多人趋之若鹜。
总之,无论政策如何,还是得手里有钱,心里才不慌,才能随时想上车就上车。2021,别想炒房了,咱还是安心工作, 努力搞钱吧!
参考阅读:
共享市场部社群2021年招募!
抖音运营实战技能篇(下)25361字,慎点视频号运营战略地图推荐四篇有用的干货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