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做公众号,还来得及吗?
这几乎是晓涵接触的传统企业老板的共性问题。
每次我都说:来得及,而且一定要做,没有理由不做!
从最近的一些亲身经历说起吧。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一上来就感谢、夸奖、给红包,不夸张的说,现在个人微信里,待联系的潜在客户有近百个。
线下见面的客户,第一句话就是:你就是晓涵?我读过你的文章,很受启发。我是你的粉丝, 你比照片看起来成熟、知性!
先别笑,我的确因为写文章,受益颇深。虽然我的文章水平马马虎虎,以后再做自媒体心得分享。
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现在和客户之间的“势差”变了,角色变了,我们之间信任关系的培养,在文章“分享、阅读、点赞、转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谈合作,自然顺畅许多!
按照传统观念,客户是上帝。
现在发现,客户不是上帝,因为上帝只有一个,上帝看不见摸不着,最高的营销境界是:客户是粉丝!
粉丝比上帝多,粉丝对偶像是什么态度?
看看娱乐圈追星族就知道了。
其次,近日,有几家上市公司委托我帮忙收购微信大号,传统企业金主通过收购的方式,拿钱买时间和粉丝,我理解,也认为是明智之选。
另一方面,我发现也有新媒体上市公司在暗中大量收购微信大号。
这说明什么?
微信2012年上线,2014年大爆发,让一小部分人先富了起来。2015年,微信公众号走到第一个低谷,淘汰了一批账户,于是大家都说:微信公众号红利期,已过。
可事实上,红利期,过了,利润期,还在!垂直领域内容创业的黄金十年,才刚开始。
红利期,可以低成本快速扩张获取用户;黄金期,正常成本获取用户,用户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今天的每一个投入,每一个用户,都是积累,也是资产。它不像百度搜索引擎,我们做竞价广告,一个官网,每天花多少钱,来多少流量,如流水般。
在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我的理解,今天的每一次投入,每一篇内容,每一个用户,在明天都是资产,他们是可以积累和沉淀的!
记得2014年,微信爆发的那一年,我时常感到非常焦虑,后来听到一句话,传统营销已死,缓期三年执行,生态变了,时代变了,不变则死。
当时不太理解,现在深以为然。
我们的确还处在一个转型更替的爆炸点上,从最早玩qq空间,到天涯豆瓣,到微博微信,从搜索引擎,到电商流量,到移动社交,我有幸都参与其中,对此前景,深信不疑。
现在每天要做的就是“分享、导入、转化”,逐渐构建自媒体品牌生态系统,找到更清晰的商业模式。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史无前例地通过身边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这些人,连同更多你并不熟悉的人,在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并存,大家的生活都更为透明。
一个人越是活得风生水起,就越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别人的成就卓越非凡,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再看一组网络来源的数据。
目前中国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大概在1500-2000万之间,活跃用户约7.6亿,总粉丝过50亿,等于每4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逐渐成为新的垄断入口,在逐渐取代原来的搜索器和浏览器,在中国16岁-24岁的网民中,平均每天耗费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9.2小时,其中微信已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注意力是有限的,是最宝贵的资源,是营销战场必争之地!
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选择一个占据用户最多,粘性最强,且暂时没有看到大量转时间和频次的迹象的营销媒介。
最后,关于,企业做自媒体的三点建议。
第一,可以考虑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所有的内容,以人物形象的方式来写和发,与粉丝交流,关于这个形象,只是塑造,利用,驾驭,而不是依赖。
第二,保持克制,针对细分人群,专注做好自己的垂直领域、行业、品类、概念、场景,持续性的做独特价值分享,要做就要做1,而不是1后面的0,大而全必死,小而美才能活,
第三,找到自己的主战场,搭建自媒体矩阵,塑造品牌、销售产品、提升服务,结合微信群、社区、线下活动,单纯靠广告费变现,意义不大。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微信广告语蕴含深意。
借用前美团CEO王兴的一句话结尾: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比想,更重要的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