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前两天,苹果发布了新机,在功能上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突破,扎眼的齐刘海却依然坚挺,果不其然又遭到了网友们的群嘲。提及充违和感的齐刘海,想必不少广告er 想到了三星的那几只魔性TVC。在“黑”对手苹果的路上一骑绝尘的三星,将苹果的刘海梗玩出了新高度,如此耿直、正面怼的态度,居然为三星圈来不少粉丝和流量。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那些热衷“挑事儿”的品牌,他们是如何“怼”出好感,怼出流量的。

爱“怼”才会赢

案例:三星“怼”苹果

在三星的TVC中,苹果用户和三星用户是可以从外观上一眼分辨的,为什么呢?因为果粉都顶着和IPHONEX系列一同款“刘海”呀。

小黑哥(暂且把故事的黑人主人公叫小黑哥吧)是一位忠实果粉,他的女朋友是三星粉,两人的日常腻歪中,小黑哥的苹果手机一次次被女朋友的三星打败,让他沮丧非常——比如:一同掉进水里,三星还能用,苹果防水就差了很多;两人一起用手机看电影,苹果手机分分钟没电,插着数据转换线边看充的小黑哥暗戳戳地对女朋友无线充电的三星投来羡慕的眼神…短片最后,小黑哥果不其然扛起了三星大旗,对着apple store外顶着苹果同款刘海的果粉们,投出一个人生赢家般的优越微笑。

短片用不同的生活场景对应手机不同的功能点,分别从防水性、充电便利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顺带还diss了一下苹果的light接口听歌同时不支持充电和系统卡顿带来的不便的Bug。对比之下,观看者心中自有判断:连10年果粉都被三星征服,还有什么理由不买三星呢?

苹果方面虽然没有理会三星的恶作剧,但是这一番操作,确实用较低的预算为三星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甚至还有用户表示看片上瘾,追着三星的怼人TVC求更新呢。

“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案例:汉堡王“怼”麦当劳

如果说三星喜欢拍片来diss,汉堡王则为我们示范了“怼”的更多姿势。从短片、海报、户外广告牌等传统广告形式,到跑到对手门口去搞事情这样的线下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如果让汉堡王和其他品牌比拼1V1 battle,相信冠军一定是他这位“贱兮兮”的KING没跑了。

--海报:

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海报里,麦当劳叔叔乔装打扮之后来到汉堡王的柜台点餐,但是那标志性的大红靴和红白相间的小丑袜等种种细节还是出卖了他的真实身份。

——没办法,汉堡王的汉堡太好吃了,麦当劳叔叔也会嘴馋嘛。

--户外广告:

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汉堡王还有一组著名的怼人文案让人印象深刻表明了是冲着对手麦当劳来的:能和国王一起用餐,谁愿意选个小丑啊。

随后又用这一组文案制作了巨型户外广告投放于多个人流量密集的闹市区,巧妙利用自己的国王卡通形象和对手的小丑形象进行对比,打压对手的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品牌逼格,消费者看后也会哈哈一笑吧。

--事件:

2017年经典恐怖电影续集《小丑回魂2》上映之际,汉堡王的俄罗斯分部居然向政府方面投诉:《小丑回魂2》里面的小丑形象太像我们的竞争对手麦当劳了,你们这是在变相给他们打广告,我汉堡王请求停止《小丑回魂2》在俄罗斯的上映!

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这一波操作下来简直令人目瞪口呆,蹭热点到这个水平,不知气死多少广告创意人,汉堡王可以说是戏精本精了。事件炒作的效果嘛,当然是汉堡王喜割又一茬流量韭菜了。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回看汉堡王和麦当劳的日常相爱相杀,甚至会让你生出一种“汉堡王是怼麦当劳怼上瘾了”的错觉。但是汉堡王这样不断折腾的调皮形象,也确实非常圈粉崇尚娱乐精神的年轻人呐。

有技巧地“怼”

谁可以“怼”?

可以怼“”谁?

前面举出的案例,都是强手和强手过招,难道只有大品牌有底气有资格“怼”对手吗?其实,这一招对于一些推广预算有限的初创、中小的品牌来说,更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年初出茅庐的360与腾讯正面刚,如今瑞幸咖啡对标星巴克都是很好的例子。

那么我们在“怼”对手的时候,有哪些事项要注意呢?

1. 选择有流量有价值的对手

苹果、麦当劳、腾讯、星巴克被竞争者“手撕”是因为他们是作为行业的标杆的存在,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哪里有这些头部品牌,哪里就有流量。

再者,将他们设为“靶子”,还可以表现品牌自己的雄心壮志。就好像蒙牛发展之初就提出:“向伊利看齐”;锤子和小米动不动就说新品秒杀苹果是一个道理。目标的高远与否,也侧面体现了一个品牌的格局。

2. “怼”要言有实物

在“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对手的打击点,不能是无中生有的污蔑。最好是在对竞品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对竞品的劣势和自己产品优势的真实表达。如果只是一味地吐槽别人,不表明自己的优势所在,只为了“怼”而怼,即使吸引来流量,也无法让用户记住。

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3. 吃相别难看

以上这些案例,要么用一种“含而不露”让消费者自己总结出结论的迂回战术;要么用调皮恶作剧的姿态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没有哪一个品牌是真枪实弹地真“撕”。所以,分寸感很重要。

我国《广告法》的第13条、59条、69条都提到,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服务属于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吃相”更好看是一个重要命题。而幽默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答。

品牌互怼营销案例(有哪些事项要注意)

汉堡王在万圣节把自己打扮成了麦当劳

敢露锋芒的品牌,更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因为“怼”文化在近几年大行其道。从《吐槽大会》系列、《奇葩说》系列的大获成功就能看出端倪。在“怼”的背后,是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在巨大社会压力之下寻找情绪出口的无声求救。一定意义上来说,敢“怼”、勇于正面刚的品牌,符合了当代年轻群体推崇的颠覆传统、打破权威、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

“怼”的情绪,为品牌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情感温度,能够被消费者感知。同时,品脾也巧借对手的招牌,借来更多的关注度。流量可以怼出来,挖对手的“墙角”,有时也是一种聪明。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